您好,欢迎来到报告大厅![登录] [注册]
您当前的位置:报告大厅首页 >> 财经频道 >> 财经要闻 >> 全球船舶制造业的挑战与机遇:美国政策影响下的中国造船业

全球船舶制造业的挑战与机遇:美国政策影响下的中国造船业

2025-04-21 16:48:40报告大厅(www.chinabgao.com) 字号:T| T

  中国报告大厅网讯,近年来,全球船舶制造业在复苏与地缘政治博弈的交织中面临新的挑战。美国近期针对中国在海运、物流和造船领域的所谓“301调查”结果,计划实施一系列限制措施,引发了对中国造船业未来走向的关注。作为全球船舶制造市场的龙头,中国造船业如何应对这些外部压力,成为行业内外关注的焦点。

  一、美国“对等关税”对中国造船业的影响有限

  中国报告大厅发布的《2025-2030年中国船舶行业竞争格局及投资规划深度研究分析报告》指出,美国所谓的“对等关税”政策对中国造船业的影响相对较小。首先,中国向美国出口的船舶数量本就有限,去年仅占总交付船舶吨位的1%左右。美国船东可以通过境外分公司中转,规避高昂关税,确保实际使用不受影响。其次,中国造船业的国产化配套率迅速提升,油轮、散货船、集装箱船等中低端船型的国产化率超过九成,部分甚至达到100%。虽然部分高端船的关键零部件仍依赖进口,但并非必须从美国采购,欧洲、日本等地区也能提供替代方案。因此,美国在中国船舶制造供应链中并不具备不可替代性,中美贸易脱钩最终可能伤害美国本土企业。

  二、“301调查”限制措施的潜在影响

  美国“301调查”限制措施分为两个阶段实施。第一阶段针对中国船东和航运经营公司,以及中国建造的船舶,征收基于净吨位或集装箱量的费用,并逐年递增。这将增加中国船东和航运经营公司在美国航线的经营成本,同时降低中国制造船舶在租船和交易市场中的吸引力。短期内,中国造船业受影响较小,骨干企业的订单已排至20282030年,未来35年的产能基本饱和。然而,新签订单可能面临分流风险,部分对美国航线依赖较大的中小船东或转向日、韩船厂。但中国占据全球约七成的造船市场份额,日、韩短期内难以消化新增订单需求。此外,限制措施可能导致美国港口可用船舶减少,推高物流成本,最终转嫁至美国消费者,可能引发民意反弹。

  三、船东取消订单的可能性及现实问题

  船东取消在中国订造船舶合同的可能性较低。按照船舶订造合同约定,船东取消订单需付出高昂代价。船舶交易通常有45个节点款,首付款占总价的20%左右,后续节点款依次支付。如果船东取消订单,已支付的款项可能无法收回,损失巨大。因此,船东不会轻易因单一市场政策承担高额损失。

  四、中国造船市场订单外溢的可能流向

  即便中国新船订单外溢,最有可能流向船舶制造业相对成熟的韩国、日本。然而,中国造船水平持续提升,所造船舶质量可靠且交船效率领先,相较日、韩劳动力短缺引发的工期延误和质量波动更具竞争优势。印度、越南、土耳其等国家也在发力船舶制造业,但这一转移过程需要长时间积累。以印度为例,其船舶制造效率和质量尚未达到国际标准,新船交付水平仅为中国造船七八十年代水平。因此,中国船舶制造业仍将在较长时间内保持主导地位。

  五、美国重振造船业的可能性及挑战

  美国船舶制造业自20世纪中叶以来快速萎缩,目前全球份额仅为1%,主要服务于军工企业。造船业作为劳动密集型产业,需要大量劳动力,而美国劳动力长期向服务业转型,年轻人普遍排斥此类岗位。此外,美国人力、土地、能源等综合成本远高于中、韩等造船大国,行业配套产业链已外迁,供应链严重依赖国外,本土重建成本极高。因此,美国希望通过“对等关税”和“301调查”限制措施重振造船业,效果有限。

  六、美国与韩国造船合作的影响

  美国与韩国在造船方面的合作加速,主要源于美国造船业产能不足,军舰建造维修积压严重。韩国船企承接美国军舰订单需要腾出核心船坞资源,可能挤压其民用船舶产能,间接增加中国船舶订单。市场规律和技术演进将继续推动全球造船业向中国转移的进程,中国造船业的崛起具备坚实的技术、成本和产业基础。

  七、中国船企的应对策略

  面对外部政策压力,中国船企应苦练内功,加强造船能力,尤其是在智能制造方面加快发展。例如,在船体分段等非复杂区域推行标准化流水线作业,加速开发智能焊接机器人、自动涂装系统等专用设备,减少人工操作波动对质量的影响。此外,中国船舶制造产业链应加速核心零部件的国产化进程,掌握主动权,避免因贸易纠纷受制于人。

  八、全球船舶制造市场的未来走势

  造船业作为典型的长周期行业,其发展呈现显著的波动性特征。历史数据显示,20082011年经历订单高峰后,受全球金融危机冲击进入长达十年的调整期,直至2021年开启新一轮上升周期。按照行业“56年上行、78年下行”的规律,预计本轮周期将于2025年见顶后逐步回落。当前市场正处周期转换关键节点,2025年一季度全球新船订单量已出现同比收窄迹象,美国政策调整可能加速这一趋势。中国造船业已形成梯度发展格局,头部企业聚焦高附加值船型,地方船厂承接常规船舶订单,民营企业补充细分市场需求,这种分层竞争体系保障了全产业链产能利用率,推动技术持续突破。

  总结

  在全球船舶制造业面临新挑战的背景下,中国造船业凭借其技术、成本和产业基础,展现出强大的韧性和竞争力。尽管美国政策带来一定压力,但中国船企通过加强自身能力、加速国产化进程,有望在行业周期性调整中进一步扩大市场份额,巩固全球领先地位。未来,中国造船业将继续在全球船舶制造市场中发挥重要作用,推动行业技术升级和可持续发展。

更多船舶行业研究分析,详见中国报告大厅《船舶行业报告汇总》。这里汇聚海量专业资料,深度剖析各行业发展态势与趋势,为您的决策提供坚实依据。

更多详细的行业数据尽在【数据库】,涵盖了宏观数据、产量数据、进出口数据、价格数据及上市公司财务数据等各类型数据内容。

延伸阅读

华泰证券:船舶行业2024年量价齐升,2025年聚焦利润和油运复苏(20250218/09:44)

华泰证券研报称,2024年造船行业景气度处于本轮周期开始(2021年)以来最高。分船型看,2024年集装箱船新接订单受红海改道影响大幅高增,油轮、集装箱紧接其后。从量上看,集装箱、散货船、油船、LNG船新接订单景气度分别处于历史分位的96%、68%、92%、96%(以DWT计)。华泰证券认为2025年在高运价及老化更新驱动下,油船有望接替箱船迎来新一轮增长。随着南北船重组按期推进,持续看好龙头企业订单业绩双重释放。

华泰证券:船舶行业2024年量价齐升 2025年聚焦利润和油运复苏(20250218/08:06)

华泰证券研报称,2024年造船行业景气度处于本轮周期开始(2021年)以来最高。分船型看,2024年集装箱船新接订单受红海改道影响大幅高增,油轮、集装箱紧接其后。从量上看,集装箱、散货船、油船、LNG船新接订单景气度分别处于历史分位的96%、68%、92%、96%(以DWT计)。华泰证券认为2025年在高运价及老化更新驱动下,油船有望接替箱船迎来新一轮增长。随着南北船重组按期推进,持续看好龙头企业订单业绩双重释放。

中国报告大厅声明:本平台发布的资讯内容主要来源于合作媒体及专业机构,信息旨在为投资者提供一个参考视角,帮助投资者更好地了解市场动态和行业趋势,并不构成任何形式的投资建议或指导,任何基于本平台资讯的投资行为,由投资者自行承担相应的风险和后果。

我们友情提示投资者: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

(本文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未经书面许可,请勿转载)

金融行业热门报告

更多

金融相关报告分类

报告
研究报告
分析报告
市场研究报告
市场调查报告
投资咨询
商业计划书
项目可行性报告
项目申请报告
资金申请报告
ipo咨询
ipo一体化方案
ipo细分市场研究
募投项目可行性研究
ipo财务辅导
市场调研
专项定制调研
市场进入调研
竞争对手调研
消费者调研
数据中心
产量数据
行业数据
进出口数据
宏观数据
购买帮助
订购流程
常见问题
支付方式
联系客服
售后保障
售后条款
实力鉴证
版权声明
投诉与举报
官方微信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