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告大厅网讯,——基于广东实践与区域竞合视角的数据观察
在全球能源转型加速背景下,中国多地正以新能源产业为突破口打造经济增长极。广东凭借政策、资源与创新协同优势率先实现新能源产业集群营收破万亿元,江苏苏州、常州紧追其后剑指万亿目标,重庆、浙江等地也在智能网联汽车、储能等细分领域强势崛起。这些区域实践不仅印证了新能源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爆发力,更折射出中国制造业向绿色低碳升级的战略路径。
广东2024年新能源产业集群营收达1.11万亿元,较2023年汽车产业突破后的第八个万亿集群再创新高。这一成就源于持续五年以上的系统性布局:自2020年起将新能源列为十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培育对象,通过《行动计划》分阶段设定目标(2025年7300亿→升级为万亿愿景)。政策不仅明确方向,更构建了涵盖技术研发、市场应用的全链条支持体系。例如,广东省级能源科技创新项目库已储备90项关键技术攻关,覆盖漂浮式海上光伏、智能电网机器人等前沿领域。
广东坐拥全国最长海岸线(超4200公里),年均风速达7.5米/秒的近海风电资源支撑其装机规模突破1200万千瓦,稳居全国首位。太阳能方面,全省日照时长平均超过2000小时,推动光伏产业与海上风电形成双轮驱动。除常规能源外,潮汐能、波浪能等新型海洋能源研发加速布局,进一步拓宽资源利用边界。
新能源技术迭代是广东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核心动力。2024年省级能源科技创新项目库中,大容量储能系统、氢燃料电池电堆等关键技术取得阶段性成果。例如,通过联合高校与龙头企业设立创新中心,推动锂电池能量密度提升至300Wh/kg以上,成本较三年前下降超15%。这种"技术研发转化应用产业反哺"的良性循环,使广东在动力电池、光伏逆变器等领域形成全球竞争力。
江苏苏州与常州正以差异化路径冲击新能源万亿目标:苏州依托电子信息产业基础,2026年计划将新能源产值提升至1万亿元(占四大万亿产业集群之一);常州凭借动力电池产能优势,2024年产值已突破8500亿元,整车产量逼近80万辆居全国前三。两地通过"产业链+创新链"深度融合,在长三角形成辐射效应,带动周边城市协同发展。
除粤苏外,更多区域蓄势待发:重庆以近400万辆汽车年产能为基底,提出建设万亿级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浙江依托全国最大抽水蓄能基地,在储能领域加速布局;山东、内蒙古则聚焦海上风电装备与风光发电一体化开发。这些集群的崛起将推动中国新能源产业从单一赛道竞争转向"多极共生、优势互补"的新格局。
总结
广东新能源万亿级产业集群的诞生,揭示了政策引领、资源禀赋、技术创新共同作用下的区域经济进化路径。当更多省市将新能源作为核心增长极时,其产生的聚合效应不仅加速中国能源结构转型,更在全球绿色经济竞赛中构建起产业话语权。未来,随着技术突破与市场应用深化,万亿级新能源产业集群或将催生更具韧性的区域协同网络,为全球碳中和目标贡献实践样本。
更多新能源行业研究分析,详见中国报告大厅《新能源行业报告汇总》。这里汇聚海量专业资料,深度剖析各行业发展态势与趋势,为您的决策提供坚实依据。
更多详细的行业数据尽在【数据库】,涵盖了宏观数据、产量数据、进出口数据、价格数据及上市公司财务数据等各类型数据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