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报告大厅![登录] [注册]
您当前的位置:报告大厅首页 >> 行业资讯 >> 银行加速收紧无卡ATM服务:安全与成本推动业务转型

银行加速收紧无卡ATM服务:安全与成本推动业务转型

2025-04-09 14:51:14 报告大厅(www.chinabgao.com) 字号: T| T
分享到:

  中国报告大厅网讯,2024年以来,多家商业银行陆续终止无卡存取款及二维码扫码存款功能,标志着现金自助设备服务模式正经历深刻调整。这一趋势反映出金融机构在反诈压力、运营效率和合规要求的多重驱动下,重新评估传统金融服务的安全边界与商业价值。

  一、ATM存取款服务收紧呈现阶段性特征

  中国报告大厅发布的《2025-2030年全球及中国银行行业市场现状调研及发展前景分析报告》指出,自2024年初起,超50家银行分批次对无卡业务进行限制调整。招商银行于4月9日率先停止扫码存款功能,要求客户必须持实体银行卡办理;工商银行随后在4月17日暂停手机银行无卡取现服务。此后,交通银行、农业银行等国有大行及中信、民生等股份制银行陆续跟进,关闭预约码取款或无卡存取款功能。值得注意的是,地方性商业银行如唐山银行、莱州农商银行在下半年加入调整行列,多数机构选择保留有卡操作和生物识别验证方式。

  二、需求萎缩与风险管控双重压力显现

  央行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末全国ATM机具总量已降至80.27万台,较上年减少5.2%。每万人拥有的ATM数量为5.70台,连续五年呈现下降趋势。与此同时,非现金支付交易规模持续攀升至5763亿笔,金额突破5443万亿元。银行网点负责人透露,部分离行式ATM的维护成本高达每年数万元,且无卡业务存在身份核验漏洞——犯罪分子可能通过伪造二维码或盗取手机信息实施资金转移。这种风险与运营效率之间的矛盾,促使金融机构逐步收缩低效服务场景。

  三、技术验证升级下的服务转型路径

  当前银行正加速将生物识别技术应用于自助设备。在保留的存取款功能中,人脸识别成为主要替代方案。招联首席研究员指出,扫码等传统无卡业务的验证强度难以满足反诈要求,而客户对实体卡片依赖度降低的趋势下,银行需在服务便利性与风险防控间寻求平衡。未来可能形成以银行卡为基础、生物识别为辅助的新模式,部分场景甚至可能仅保留卡片操作。

  总结:

  商业银行通过收缩无卡ATM业务,既是对支付方式数字化转型的适应,也是对金融安全底线的主动维护。随着现金使用场景持续减少,自助设备的功能定位将向高安全性、强监管方向演进,实体银行卡仍将在身份认证环节发挥核心作用。这一调整虽可能给部分客户带来操作不便,但长远看有助于构建更稳健的金融服务生态。

更多银行行业研究分析,详见中国报告大厅《银行行业报告汇总》。这里汇聚海量专业资料,深度剖析各行业发展态势与趋势,为您的决策提供坚实依据。

更多详细的行业数据尽在【数据库】,涵盖了宏观数据、产量数据、进出口数据、价格数据及上市公司财务数据等各类型数据内容。

(本文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未经书面许可,请勿转载)
报告
研究报告
分析报告
市场研究报告
市场调查报告
投资咨询
商业计划书
项目可行性报告
项目申请报告
资金申请报告
ipo咨询
ipo一体化方案
ipo细分市场研究
募投项目可行性研究
ipo财务辅导
市场调研
专项定制调研
市场进入调研
竞争对手调研
消费者调研
数据中心
产量数据
行业数据
进出口数据
宏观数据
购买帮助
订购流程
常见问题
支付方式
联系客服
售后保障
售后条款
实力鉴证
版权声明
投诉与举报
官方微信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