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健康消费理念日益深入人心的2025年,药膳行业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药膳糕点作为药膳与传统美食相结合的产物,凭借独特的营养与保健功能,逐渐成为市场关注的焦点。从历史悠久的传承到现代技术的创新应用,从品牌的崛起与文化的传承到加工工艺的不断探索,药膳糕点的发展轨迹丰富多彩,同时也面临着诸多挑战与机遇 。
药膳作为特殊膳食,依据中医理论,以食材、药材和调味料为原料,兼具滋补保健、延年益寿及治疗疾病的功效。其历史可追溯至西汉,在晋朝、唐代、宋代、明清时期不断发展演变。而药膳糕点作为药膳的重要组成部分,起源于商周时期,当时被称为 “饵” 或 “粢”,与秋季敬神尝新习俗相关。此后,不同朝代涌现出众多特色药膳糕点。宋代的蜀椒糕可改善气血不足、脾胃虚寒;明代的八珍糕针对脾胃问题,香甜可口且无药味,成为食疗养生佳品;清朝宫廷盛行的枣糕,选用红枣,具有多种养生功效;民国时期,药膳糕点流派众多,品种丰富。这些历史悠久的药膳糕点,承载着古人的智慧与对健康的追求,是中医药文化的重要载体。
2025 年,国内涌现出多个知名的药膳糕点品牌,如稻香村、味滋源、万元和等。这些品牌在市场上占据一定份额,其产品中常见的药食同源中药材包括黑芝麻、茯苓、红枣等。从地域分布来看,福建、安徽、四川等地是药膳糕点的主要生产地。这些品牌通过独特的配方和制作工艺,满足消费者对健康与美味的双重需求,在市场竞争中不断发展壮大。
为传承和发扬糕点文化,许多药膳糕点制作技艺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稻香村始创于 1773 年,其苏式月饼制作技艺在 2009 年被列入江苏省非遗保护名录,清水玫瑰饼更是深受喜爱;天津的祥禾饽饽铺起源于 1912 年,其传统糕点制作技艺于 2018 年被列入非遗,代表产品贵妃饼营养丰富、口感多样;浙江西塘的八珍糕是夏令防病食品,制作技艺列入浙江省非遗,具有健脾养胃的功效;杨先生江南糕点铺的芡实糕由清宫八珍糕演变而来,也成为非遗,具有多种调理功效。这些非遗药膳糕点,不仅是美食,更是文化的象征,通过传承与创新,让更多人了解和喜爱药膳文化。
药材前处理方式多样,包括打浆、打粉、提取等,不同处理方式对药膳糕点品质影响各异。将药食同源中药材打成细粉加入糕点时,桑叶粉粒径为 180 目时蛋糕品质最佳,荷叶超微粉对酥性饼干感官品质改良效果优于粗粉;打成浆加入糕点,可提升其硬度、咀嚼性等,如山药与大米添加比为 2∶18 时,米发糕感官得分最高;药材提取物加入糕点,能提高抗氧化活性和抗菌作用,像姜黄和丁香提取物可增强黄油蛋糕的抗真菌和抗氧化能力;发酵后的药材提取物可改善糕点口感,发酵陈皮粉添加量为 5g 时,陈皮鱼糕口感最好;酶解后的药材提取物能改善糕点咀嚼性等品质,黄精渣中不溶性膳食纤维添加量为 5% 时,饼干品质最佳。
《2025-2030年全球及中国药膳行业市场现状调研及发展前景分析报告》指出,药膳糕点主要分为水蒸、油炸、烘烤、熟粉四大类,不同熟制方式对其品质影响显著。水蒸类糕点中,蒸制时间是关键,蒲公英糯米糍蒸制时间大于 20min 表皮过软不易成形,白芨玫瑰糕蒸制 22min 时感官评分最高;油炸类糕点中,油炸温度影响口感和香味,莲子片在 176℃油炸时色泽金黄、口感酥脆;烘烤类糕点中,烘烤温度影响口感、色泽等,乌梅核桃酥底火 150℃、面火 180℃时品质最佳;熟粉类糕点中,药材添加量影响口感和风味,甘草绿豆糕点中甘草粉添加量为 1.6% 时口感最佳。
当前,药膳糕点发展仍存在一些问题。加强技术创新是提高药材利用率的关键,通过超临界流体萃取等技术,可优化药膳糕点的营养和品质;加强非遗文化保护与传承,将药膳糕点纳入教学,能提高品牌竞争力,让更多人了解其文化内涵;在油炸类药膳糕点制作中,选择抑制有害物质产生的药材,可降低对人体健康的影响,丰富药膳糕点的营养品质。只有解决这些问题,药膳糕点才能在传承中创新,实现高质量发展。
综上所述,2025年的药膳糕点在历史传承、品牌发展、文化保护和加工工艺等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果,但也面临着诸多挑战。通过加强技术创新、文化传承和品质提升,药膳糕点有望在未来实现特色化、品牌化和规模化发展,成为人们健康饮食的重要选择,进一步推动药膳行业的繁荣。
更多药膳行业研究分析,详见中国报告大厅《药膳行业报告汇总》。这里汇聚海量专业资料,深度剖析各行业发展态势与趋势,为您的决策提供坚实依据。
更多详细的行业数据尽在【数据库】,涵盖了宏观数据、产量数据、进出口数据、价格数据及上市公司财务数据等各类型数据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