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告大厅网讯,4月份,银行业延续了严监管的态势,超过100家银行及其分支机构因违规行为受到监管处罚。数据显示,金融监管部门在4月对全国121家银行及相关责任人开出381张罚单,合计罚没金额约7776万元。这一现象表明,尽管罚单数量有所增加,但罚没金额环比明显减少,反映出银行业在合规经营方面逐步改善。
中国报告大厅发布的《2025-2030年中国银行行业竞争格局及投资规划深度研究分析报告》指出,根据最新数据,农商行在4月份的罚单数量中占比近三成,合计被罚约2582万元。国有大行和股份行分别被罚约1711万元和1019万元。从一季度数据来看,农村金融机构的领罚次数显著高于其他机构,农商行及农信社分别被开出156张和25张罚单,村镇银行则达到72张。中小银行罚单数量占比已超过总罚单数量的一半,显示出监管部门对中小银行的监管力度持续加强。
今年以来,国有大行合计被罚金额最多,其中不乏千万元级别的大额罚单。农业银行、民生银行、光大银行和恒丰银行均因反洗钱领域的违规行为被罚超1000万元。具体违规事由包括未按规定报送大额或可疑交易报告、未履行客户身份识别义务等。国有大行在年内累计被罚金额中,工商银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和邮储银行均超过千万元,显示出监管部门对大型银行的严格监管。
从被处罚的分支机构分布地域来看,今年一季度广东、山西、江苏、山东和上海等地的被罚银行分支机构数量排在前列,罚单数量均超过100张。北京地区的银行合计被罚金额最多,罚没金额超过1亿元;上海地区的34家银行及分支机构、有关责任人合计被罚金额约为7045万元;广东地区53家银行及分支机构、有关责任人合计被开出5170万元。这些被罚金额偏高的地区,遭处罚的银行类型多为国有大行和股份行。
金融监管部门近日公布了2025年规章制定工作计划,其中包括制定《金融机构信息披露管理办法》《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管理办法》等9部规章,修订《信托公司管理办法》等11部规章。其中《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行政处罚办法》也将得到修订,意味着金融监管更趋规范,有利于加快补齐监管制度短板。多位研究人士表示,2025年金融监管依然坚持“长牙带刺”,对银行等金融机构的监管力度只增不减。
截至4月30日,2025年以来开出的1877张罚单中,银行的违规行为涉及了金融行业的多个方面。包括账户管理、反洗钱、风险控制、信息披露、贷款业务管理等。其中,最为普遍的违法违规行为主要包括贷款违规、反洗钱问题、内部控制不足、违规掩盖不良贷款和未依法履职尽责等。例如,以信贷业务违规案由来看,最高频的违规行为是贷款三查未尽职,同时,违规办理、发放贷款,信贷资产分类不准确、违规处置或掩盖不良资产现象也时有发生。
总体而言,监管部门对相关违规行为进行处罚,有助于银行树立审慎经营理念,依法合规发展业务,更有效地防控信用风险。近年来银行业罚单不断,是监管趋严的必然结果,并不意味着银行业合规经营的倒退。在严监管之下,潜在问题与风险更容易被暴露出来,倒逼银行对合规经营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
更多银行行业研究分析,详见中国报告大厅《银行行业报告汇总》。这里汇聚海量专业资料,深度剖析各行业发展态势与趋势,为您的决策提供坚实依据。
更多详细的行业数据尽在【数据库】,涵盖了宏观数据、产量数据、进出口数据、价格数据及上市公司财务数据等各类型数据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