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告大厅网讯,近年来,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蓬勃发展,产量突破1000万辆,零售渗透率高达52.3%。然而,与产业高速增长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新能源车险市场却陷入“保费贵、承保亏”的困境。车主抱怨“省的油费全交了保险”,险企则因高赔付率而持续亏损。如何在车主“可负担”与险企“可持续”之间找到平衡,成为新能源车险生态重塑的关键。
中国报告大厅发布的《2025-2030年中国新能源市场专题研究及市场前景预测评估报告》指出,自2021年12月新能源汽车专属商业保险产品推出以来,保费问题一直是车主关注的焦点。在新能源汽车产销大省江苏,一项涉及6291名车主的调查显示,57.9%的受访者认为新能源车险价格偏高。例如,一辆售价仅四五万元的小型电动车,保费却高达4800元。尽管新能源商业车险的自主定价系数范围已调整至与燃油车相同,但险企为覆盖高赔付成本,往往将保费调至上限。
保费上涨不仅抑制了车主的投保意愿,还导致部分车型的商业险被险企拒保。例如,一些中小型险企对新能源车商业险采取限制承保策略,甚至建议车主转向大型保险公司投保。数据显示,34.1%的受访者遭遇了保险公司拒保,其中因车型品牌故障率高被拒保的占比达58.5%。
新能源汽车的高出险概率和高赔付成本,是险企承压的主要原因。调查显示,新能源汽车由于扭矩大、加速快,车主误操作导致的事故发生率较高。此外,新能源汽车构件一体化程度高,智能设备和配件损坏后通常需要成套更换,维修成本显著高于燃油车。2024年,保险行业承保新能源汽车3105万辆,保费收入1409亿元,但承保亏损高达57亿元。
此外,新能源汽车在网约车和普通货运车辆中的占比日益升高,但部分车辆未按营运性质投保,导致保险种类与使用性质“错配”,进一步加剧了保费不足的问题。例如,一些保险公司对一年行驶里程达到2.5万公里的车辆,一律判定为营运车辆并拒保。
为提升新能源车险保障能力和服务水平,今年1月,相关部门联合发布指导意见,推动新能源车险高质量发展。在此背景下,“车险好投保”平台于1月25日上线,旨在解决车主投保难的问题。截至4月9日,该平台累计注册用户56.2万人,承保41.2万辆新能源汽车,提供保险保障3976亿元。
该平台主要服务在常规渠道遇到投保困难的新能源汽车客户,首批接入10家大中型财险公司,第二批接入22家公司。车主可自主选择保险公司投保交强险和商业险,出单的保险公司负责承保理赔服务。然而,业内人士指出,平台短期内虽能缓解投保难,但如何平衡“车主可负担”与“险企可持续”,仍是长期挑战。
新能源车险与新能源车行业需要相互促进,从源头降低事故率,落实风险分级制度,创新产品设计,共同构建健康生态。首先,交通运输、金融监管、车辆管理等有关部门应引导新能源车从人、车、路、环境等方面开展平安交通整治,减少事故发生率。其次,通过部门间信息交互,解决4.5吨级以下货运车辆实际用途与投保险种错配的问题,提高保险产品风险定价的准确性。最后,保险公司应优化新能源车险自主定价系数范围,探索家用车和网约车运营的组合产品,探讨高赔付车辆风险分担机制,提供更合理的保险产品。
总结
新能源车险市场的健康发展,需要多方共同努力。通过降低事故率、落实风险分级制度、优化保险产品设计,可以在车主“可负担”与险企“可持续”之间找到平衡。只有构建起良性的新能源车险生态,才能为新能源汽车产业的持续增长提供坚实保障。
更多新能源行业研究分析,详见中国报告大厅《新能源行业报告汇总》。这里汇聚海量专业资料,深度剖析各行业发展态势与趋势,为您的决策提供坚实依据。
更多详细的行业数据尽在【数据库】,涵盖了宏观数据、产量数据、进出口数据、价格数据及上市公司财务数据等各类型数据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