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告大厅网讯,2025年5月19日傍晚,甘肃省白银市平川区发生一起煤矿透水涉险事故。位于当地的王家山一号井二204工作面突发大量煤泥涌出,导致井下作业环境突变。事故发生后,133名井下人员中已有130人安全撤离,但仍有3名工作人员被困在煤泥堆积区域。目前救援团队正面临复杂地质条件与狭小巷道的双重挑战,全力推进生命探测和清障工作。
中国报告大厅发布的《2025-2030年中国煤泥产业运行态势及投资规划深度研究报告》指出,当日19时43分,王家山煤矿分公司一号井二204工作面发生透水事故。突如其来的地下水冲破岩层,携带着大量煤泥从轻放工作面喷涌而出,初步估算总量达510立方米。这些黑色泥浆迅速淹没运输顺槽区域,并在事发点形成障碍带,导致3名作业人员被困于该区域末端。事故发生时,井下总人数为133人,其中多数通过应急通道及时撤离。
此次事故的救援复杂性主要源于两点:一是事发点距离地面垂直深度达610米,物资运输和人员调度均需逐层协调;二是井下巷道断面狭窄,大量煤泥堆积后进一步压缩了作业空间。目前投入的69名救援队员(含30名专业矿山救援队成员)只能分批次进入现场,通过机械清障与人工挖掘结合的方式逐步推进。受限于环境条件,每小时仅能清理少量区域,救援进度受到明显制约。
涉事的二204工作面为该矿今年新安装的采煤作业区,5月11日刚刚启用且推进距离仅有4米。这一数据表明事故发生在设备调试与人员熟悉期的关键阶段。煤矿企业虽已通过常规安全检查,但突发性地质变化仍暴露了老矿区在新技术应用中的潜在风险。值得注意的是,透水发生后煤泥不仅阻断逃生路径,还可能引发次生灾害如气体浓度异常或结构失稳。
事故发生后,省、市、区三级政府及企业迅速启动联合应急预案。救援指挥部在调度中心实时监控井下动态,并通过定位系统确认被困人员大致方位位于煤泥堆积区末端。为确保安全,现场采取了多重防护措施:包括持续监测瓦斯浓度、加固巷道支护结构以及分阶段清理障碍物。同时,应急团队正根据最新进展调整预案,重点防范积水回流或二次透水风险。
总结与展望
截至5月20日晨,王家山煤矿事故救援已进入关键攻坚期。尽管面临井下复杂环境的严峻考验,多方协作仍为被困人员保留了生机。此次事件再次凸显了老矿区在新工作面运行时的安全管理挑战,同时也反映出快速响应机制对降低伤亡的重要性。随着清障进度推进和科学方案实施,后续救援将重点围绕生命探测与精准施救展开,社会各界正持续关注事态进展。
更多煤泥行业研究分析,详见中国报告大厅《煤泥行业报告汇总》。这里汇聚海量专业资料,深度剖析各行业发展态势与趋势,为您的决策提供坚实依据。
更多详细的行业数据尽在【数据库】,涵盖了宏观数据、产量数据、进出口数据、价格数据及上市公司财务数据等各类型数据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