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告大厅网讯,从传统的“一支粉笔、一块黑板”到如今的5G网络与AI平台深度融合,甘肃正通过数字化手段重塑教育生态。近年来,该省以教育专网建设为核心抓手,推动优质教育资源全域共享,为城乡教育均衡发展注入新动能。2025年数据显示,全省已构建起覆盖各级学校的智慧教育网络体系,教育数字化转型成效显著,标志着西北地区基础教育现代化进程迈入新阶段。
中国报告大厅发布的《2025-2030年中国教育行业发展趋势分析与未来投资研究报告》指出,甘肃省教育专网作为连接全省学校与教育资源的“信息大动脉”,彻底打通了乡村教育信息化“最后一公里”。截至2025年,该网络已覆盖14个市州及兰州新区,实现国家智慧教育平台资源直达偏远山区课堂。例如,华池县乔河初中的学生可通过专网实时参与北京名师的艺术鉴赏课程;酒泉师范学校附属小学与肃北蒙古族自治县小学借助“专递课堂”,实现了跨地域的学科教研协同。这种数字化连接不仅让优质教育资源突破时空限制,更推动了城乡教育质量均衡化发展。
甘肃省教育专网的骨干网络系统犹如精密运转的“数字神经网络”,由省级核心节点、市州及兰州新区节点和厅直属单位节点三级架构构成。省级核心节点(设在省教育厅与兰州大学)向上直连国家主干网,向下辐射全省14个市级节点,形成高速数据交互通道。以庆阳为例,2023年该市完成8个县区教育专网核心节点建设后,区域教育资源共享效率提升60%以上。这种立体化网络布局为全省教师教研、学生学习提供了稳定可靠的数字化支撑环境。
在岷县,15所学校的500名教师通过教育专网与成都七中等名校名师建立数字化师徒关系,开展高频次远程教学研讨;酒泉市的常态化跨校教研模式,则让不同地区的教师团队能够同屏备课、共评教案。这些实践不仅提升了乡村教师的专业能力,更催生出多元化的智慧课堂形态——AI平台智能分析学情数据,动态调整教学策略;虚拟实验室让学生突破物理空间限制开展科学探究……教育数字化正重塑“教”与“学”的双向互动模式。
近年来甘肃省教育信息化建设取得多项突破性进展:2024年全省国家智慧教育平台月均浏览量较2023年增长192.9%,位居全国前列;“数字支教”项目已惠及341所中小学,培育出2个省级智慧教育示范区、79所标杆校;职业教育领域更实现跨越式发展,20所职业院校入选教育部数字校园试点,千余门课程获评国家级或省级精品课。这些数据印证了数字化转型对教育质量提升的显著促进作用。
站在新的起点上,甘肃省将持续深化教育专网应用创新。通过优化“云-网-端”协同机制,进一步推动优质资源向薄弱地区倾斜;依托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精准识别学习需求,实现个性化教学;同时扩大智慧校园覆盖范围,计划到2026年建成5个省级智慧教育示范区和100所示范校。这些举措将加速全省教育资源的均衡配置,让陇原学子共享数字时代教育红利。
总结而言,甘肃省通过构建全域贯通的教育专网、创新数字化教学模式、深化资源共建共享,成功破解了区域间教育资源不均难题。未来随着技术应用持续深入,一个更加公平、更有质量的智慧教育生态将在西北大地全面铺开,为我国中西部地区教育现代化提供可复制的实践范本。
更多教育行业研究分析,详见中国报告大厅《教育行业报告汇总》。这里汇聚海量专业资料,深度剖析各行业发展态势与趋势,为您的决策提供坚实依据。
更多详细的行业数据尽在【数据库】,涵盖了宏观数据、产量数据、进出口数据、价格数据及上市公司财务数据等各类型数据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