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告大厅网讯,我国农业生产正迎来关键节点。当前河南小麦进入集中收获期、东北大豆播种稳步推进、西北旱区抢抓雨后有利时机补种作物,各地通过机械化作业、科技赋能与政策支持多措并举,全力保障粮食稳产增收。从黄淮平原到松嫩腹地再到六盘山麓,一幅幅农业生产的生动画卷正在铺展。
中国报告大厅发布的《2025-2030年中国农业行业发展趋势及竞争策略研究报告》指出,河南8500万亩小麦已进入适宜收获期,当前收割进度突破两成。作为河南省主产区之一的南阳市,通过设立跨区机收绿色通道、调配联合收割机等举措,加快82万亩小麦抢收进程。截至5月24日,南阳累计完成约808万亩小麦收割(占总量超七成),预计6月初全面完成夏粮归仓。尽管局部降雨曾短暂影响西峡县等地的收获进度,但通过及时晾晒和机械作业调整,当地快速恢复抢收节奏。
吉林省松原市前郭县正迎来大豆播种关键期。当地采用"良种+良法+良机"模式改良2万余亩盐碱地,今年计划播种29.5万亩大豆,目前进度已超九成。新型电驱气吹式高速播种机通过精准控制株距误差,较传统机械效率提升50%,单日可完成900亩作业量。种植户在改良后的盐碱地中试种高油、高蛋白新品种,预计每株豆荚数量增加3-5个,为稳产增效提供技术支撑。
宁夏固原市抓住21日以来的降雨时机,在土壤墒情改善后迅速启动播种补种工作。原州区投入专项资金196万元采购种子,免费发放给农户用于抢种中早熟玉米和小秋杂粮。截至5月24日,头营镇、张易镇等乡镇已全面展开机械化旋耕播种作业,种植户通过"以养补种""以秋补夏"策略降低旱情影响,力争实现农田不减产目标。
当前我国农业生产呈现多点发力态势:黄淮麦区抢收与抗灾并进,东北产区科技赋能高质高效生产,西北旱作区依托自然条件调整种植结构。从机械化作业效率提升到盐碱地改良技术突破,再到因地制宜的抗旱策略创新,这些实践不仅保障了粮食安全底线,更为农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随着夏收进度持续推进和春播作物顺利扎根,科技与政策协同发力正为全年粮食稳产增效奠定坚实基础。
更多农业行业研究分析,详见中国报告大厅《农业行业报告汇总》。这里汇聚海量专业资料,深度剖析各行业发展态势与趋势,为您的决策提供坚实依据。
更多详细的行业数据尽在【数据库】,涵盖了宏观数据、产量数据、进出口数据、价格数据及上市公司财务数据等各类型数据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