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今全球气候变化的背景下,农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面临着诸多挑战与机遇。随着数字经济的蓬勃发展,其对农业的影响日益显著。通过对2010—2022年我国农业气候韧性值的测算以及相关实证研究,深入探讨数字经济对农业气候韧性的影响及其内在作用机制,对于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提升农业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2025-2030年中国农业行业发展趋势及竞争策略研究报告》数字经济作为一种新型绿色生产要素,具有重塑经济结构、重组生产资源、协调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等显著优势,已被广泛应用于农业生产体系之中,为农业生态系统的稳健运行提供了有力保障。研究表明,数字经济能够赋予农业生态系统一定的冗余性。当农业生产遭受极端气候冲击时,该冗余性能有效减震,激活系统的抵御机制,增强恢复能力,维持整体运行的稳定程度,进而提升农业气候韧性。实证结果显示,数字经济对提升农业气候韧性发挥正效应,且在加入其他控制变量后,这一正效应依旧显著。
(一)农业资本积累的中介效应
农业行业前景分析提到增加资本原始积累有助于优化资源配置,推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从而对农业产业运行的效率与适应性产生影响。数字经济通过加大对互联网平台营运技术的投入,能够改变传统农业生产的经济效益,激活资本积累的杠杆效应,进而延伸农业产业运行链条,增加农户的人均储蓄量,不仅有效缓解了农户的生产压力与垫资压力,还缩短了农业体系抵御气候冲击的时滞性。同时,通过发展农村数字基础设施建设,能够吸引外来资本投入,增加本地市场的资本容量。在掌握资金供给路径后,可实现资本增量在不同产业间的合理转移,优化资本产出效益比,提升农业产业的运行效率与适应程度,同时有效降低农业生产中应对气候冲击等自然环境所衍生的风险管理成本。实证检验结果表明,数字经济可以增加农村资本存量,且资本积累在数字经济赋能农业气候韧性的过程中发挥着部分中介效应。
(二)农业市场需求的中介效应
数字经济具有强空间溢出效应,可以通过几个途径作用于农业市场需求:一是要素集聚与市场平衡。借助数字技术的集约化特性,将不同产业的生产要素集聚在一个相对统一的“虚拟空间”当中,重新梳理已有的物质产出模式,探寻本地农产品交易市场的供需平衡点,既能避免要素的“逐底竞争”,又能提高农业产业的运行效率,激发农民生产的积极性。二是数字平台改变农产品流通渠道。在数字经济时代,消费者的购物方式不再局限于实体经济。通过数字平台的搭建,使更多消费者可通过网络门户网站、APP社交媒体软件等购物,改变了农产品的传统流通渠道,有效缓解了产品生产与消费不对称的基本矛盾,提升了农业产业链韧性,增强了农业体系的抵御值与恢复力,重塑了生产力,扩大了市场供给需求。三是生产精细化。从生产体系视角考量,数字系统能够为农业生产提供精细化的农作物物候实时信息。农户可依据系统反馈,及时调整农作物不合理的种植方式及结构布局,减少经济损失。例如,在面对高温、暴雨等不同气候环境时,可根据种植物的抗病虫害品种、耐旱品种等特性,有针对性地开展培育、扩种及销售,减少因传统生产经验导致的决策失误,优化农业土地资源配置率,稳定生产效能。如此,农业产业的整体运行效率将得以提升,农产品的市场供给容量会增加,农业气候韧性也随之增强。实证检验结果表明,数字经济发展对农村消费需求有正向的刺激作用,且消费需求在数字经济提升农业气候韧性过程中发挥着部分中介效应。
(一)财政支农的调节效应
财政支农可以从几个方面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一是解决农业要素供给。农业的基础发展依赖生产要素的支持,财政支农能有效解决农业发展所需的要素供给问题,扩大惠农群体范围,为农业发展注入活力。二是缓解农户垫资压力。农户扩大生产规模需要资金支持,财政支农能够有效缓解农户再生产过程中的垫资压力。一方面,数字经济的强扩散性,加速了信息要素的流动,提高了财政支出的透明度,优化了政府债务融资的管理效率,为提升地方财政支农管理行为的可持续性创造了条件。另一方面,数字经济的强渗透性重组农业生产资源,降低了农户生产成本,促进了农村地区专业化分工,保障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三是行政性支出提供政策保障。从财政支出的结构考虑,政府的行政性支出行为能为数字经济赋能农业气候韧性提供政策保障。简单来说就是财政支出用于统筹气象部门的日常运转以及农业生产部门的交易需求,扩大农业产业的兼容能力。四是资本性支出增强基础设施冗余性。从财政支出的结构考虑,政府的资本性支出行为能够有效增强数字经济赋予农业基础设施的冗余性。例如,通过对基础设施的投资、长期资产购入等方式,扩大农村生产的规模效益,降低因气候危机导致的农业生产风险等问题,保障农业产业的运行效率及适应性。此外,增加数字技术在农业产业的财政资金支出,能够有效激活地方城市的气候资源,如催生休闲旅游、康养度假等新型衍生产业。实证检验结果显示,财政支农水平越高,数字经济发展的提升就越能增强农业气候韧性。
(二)农业保险密度的调节效应
一般来说,保险是风险管理的有效工具,也是农村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的资金保障机制,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保证社会生产的稳定性。数字经济的介入加速了信息要素的流动:一方面,农户能够通过互联网信息平台快速获取最新、最合适的农业保险理赔政策以及相关的农业生产投保方式,保障生产资金安全;另一方面,提升了农民对农业风险的认知能力,强化了农业生产风险的事前防范,降低了气候冲击的不确定性,对于农户合理选择量化的农业保险机制以及保险公司合理量化可测度的气候风险都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此外,鉴于数字经济的强复制性,利用数据的“平台效应”能够快速协助保险企业完善投保人信息,降低保险企业的投入成本,精准匹配农户的投保诉求,完善农业保险政策惠及涉农主体,为农村产业适应性发展提供保障,消除自然风险的不确定性与风险损失的机会主义。实证检验结果显示,政府加强农业保险政策支持力度在数字经济提升农业气候韧性的过程中发挥了正向的调节作用。
(三)环境规制的调节效应
研究表明,环境规制是政府推动绿色发展的有效政策工具,对农业产业绿色化生产具有激励作用,可从几个方面引导农业生产技术朝着适应气候变化的方向进行绿色创新:一是鼓励农户绿色生产。通过鼓励农户采用智能传感控制系统、智慧化农业设施、动态数字监控等智能设备,对农业生产环境进行极端天气的实时监测与预警,不仅能为农户提供农作物物候信息,实现作物种植的风险预警与及时处理,还能促进种植结构的科学布局与自动化作业,不断提升农业产业的发展韧性。二是降低农业作业耗能与排放。利用数字技术能够有效降低农业作业的基本耗能,减少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排放,既减缓了自然环境恶化的负面影响,又能帮助农户在面对气候环境变化冲击时,快速调整现有种植制度,增强系统恢复力。但由于环境规制工具的不同,其对绿色发展的激励效果存在差异,进而导致不同企业抵抗自然灾害的基础能力也有所不同。例如,以收取排污费为手段的“费用型环境规制”能够“倒逼”农户进行绿色创新,有效增强农业系统抵御自然灾害与恢复生产的能力,提升农业体系的专业化、规模化与组织化经营水平,进而提升农业气候韧性;而以环保补贴为主的“投资型环境规制”可能会抑制农户的绿色活动,不利于风险分散与事前防范。相比之下,“投资型环境规制”的激励作用不显著,严重影响农村产业链发展韧性的提升,阻碍农户生产积极性。实证检验结果显示,数字经济能够通过加强环境规制政策执行提升农业气候韧性。
综上所述,数字经济对农业气候韧性发挥着正向的促进作用,且在提升农业气候韧性过程中,农业资本积累和市场需求发挥着部分中介效应,财政支农、农业保险密度和环境规制发挥着部分调节效应。因此,应提升数字经济建设水平,优化农村数字化网络布局,统筹互联网资源分配,充分利用数字经济高渗透性的优势,建立农业物联网、农村资源信息库等高效智能联动机制,加大对信息化数字媒介承载农村地区基础设施建设的投放,建立农村生产智能化的预警机制,为提升农业气候韧性提供有力支持。同时,要扩展农村资本积累,提高市场需求值,为提高农业气候韧性创造条件;优化财政支农结构,完善农业保险机制,增强环境规制执法,实现农村高质量发展。
更多农业行业研究分析,详见中国报告大厅《农业行业报告汇总》。这里汇聚海量专业资料,深度剖析各行业发展态势与趋势,为您的决策提供坚实依据。
更多详细的行业数据尽在【数据库】,涵盖了宏观数据、产量数据、进出口数据、价格数据及上市公司财务数据等各类型数据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