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告大厅网讯,随着DRG/DIP医保支付改革的深化与药品集采常态化推进,公立医院原研药供给缩减倒逼患者转向院外用药及私立、特需医疗服务,推动百万医疗险加速迭代。当前市场上已有5款产品率先突破“外购药清单限制”,通过保障扩容应对医改带来的支付需求变化,成为居民健康风险管理的重要工具。
中国报告大厅发布的《2025-2030年中国保险行业发展趋势分析与未来投资研究报告》指出,公立医院在DRG付费模式下需严格控费,导致部分高价原研药和创新疗法供应受限。患者为追求个性化治疗选择私立医院或特需部,自费比例显著上升。数据显示,2023年特需医疗市场规模突破150亿元,年增长率达22%。在此背景下,“覆盖国际部/特需部的中高端医疗险”需求激增,成为工薪阶层应对医改支付压力的核心解决方案。
截至2025年初,已有众安尊享e生2025版、太平洋蓝医保(好医好药版)、复星联合星相守等5款产品实现“无清单限制”外购药保障。具体保障方案呈现差异化特点:
这些产品通过扩展药品目录、优化免赔额设置等方式,在维持百万医疗险高杠杆优势的同时,显著提升了患者对创新药械的支付能力。
面对日益丰富的保障选择,投保人需重点关注以下维度:
1. 覆盖广度:优先选择涵盖肿瘤靶向药、免疫治疗药物等核心用药目录的产品;
2. 成本结构:对比免赔额与报销比例的组合效益,例如蓝医保0免赔+100%赔付优于尊享e生1万免赔但保额更高的方案;
3. 续保稳定性:长期保障需求者应选择主险与附加责任同步保证续保的产品;
4. 服务网络:核查合作药房覆盖区域及药品供应时效性,确保理赔流程顺畅。
为应对外购药责任带来的风险敞口,保险业正推动商业健康险药品目录建设。2月19日召开的行业会议提出“负面清单管理”模式,未来产品将建立动态调整机制,在保障创新药可及性的同时控制不合理医疗支出。平安健康险等机构建议构建多层次覆盖体系:高端医疗险保留全品类药物选择权,百万医疗险则聚焦高价值药品目录。
总结
DRG医改重构了医疗服务供给格局,倒逼商业保险加速产品创新。外购药责任的突破性扩展标志着百万医疗险从“基础费用补偿”向“个性化保障服务”的升级转型。随着行业规范化进程推进,未来产品将更精准匹配患者需求,成为医保体系的重要补充力量。消费者在配置健康险时需结合自身用药场景、就医偏好及财务规划,选择兼具保障广度与持续性的解决方案,以应对医改背景下的医疗支付挑战。
更多保险行业研究分析,详见中国报告大厅《保险行业报告汇总》。这里汇聚海量专业资料,深度剖析各行业发展态势与趋势,为您的决策提供坚实依据。
更多详细的行业数据尽在【数据库】,涵盖了宏观数据、产量数据、进出口数据、价格数据及上市公司财务数据等各类型数据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