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告大厅网讯,(基于截至6月18日的最新统计)
我国夏粮生产再传喜讯,全国小麦收割工作高效推进,机械化水平持续突破,为全年粮食稳产保供奠定坚实基础。随着主产区收获进度超预期完成,当前小麦市场供需形势稳定,减损技术应用显著提升产业效益,数据表明全产业链抗风险能力进一步增强。
截至统计时点(6月18日),我国夏粮主产区小麦收获进度已达96%。除新疆、甘肃等西北地区因气候因素预计持续至秋季外,西南、黄淮海等核心产区已基本完成抢收任务。今年麦收期间遭遇多轮高温与强降雨天气,但通过精准调度20万台以上跨区作业联合收割机,日均收获面积超1000万亩,较往年提前2-3天完成关键节点目标。6月5日后加速推进的机械化作业模式,使九成以上小麦在两周内完成抢收,有效保障了粮食品质与生产效率。
农机装备迭代升级成为今年麦收核心驱动力。全国投入联合收割机总量达80万台规模,其中跨区作业占比超1/4。值得关注的是,国产大喂入量(每秒9-10公斤)联合收割机已全面替代传统机型,单台日均收获面积突破80亩,较2020年提升30%以上。这种技术革新不仅加速了收割进程,更通过智能化操作降低了人为误差率,直接推动生产成本下降约15%,为农户增收创造有利条件。
在确保进度的同时,减损工作取得突破性成效。山西、山东等地开展的机收比武实测显示,部分区域损失率已降至0.7%左右,全国平均机收损耗控制在1%以内。这一指标较往年持续优化,预计可减少粮食浪费超25亿斤,相当于新增中等产粮县全年产量。通过推广精准收获技术、加强农机手培训,我国小麦产后环节减损能力显著增强,在保障市场供应稳定性方面发挥了关键作用。
综上所述,2025年夏收季通过技术创新与管理优化实现了"颗粒归仓"的生产目标。数据显示,高效机械化作业体系不仅支撑了96%的收割进度达成,更通过损耗率控制为粮食安全储备提供双重保障。随着国产农机装备持续升级和减损技术深化应用,我国小麦产业正向着高质高效、绿色可持续的方向稳步迈进。
更多小麦行业研究分析,详见中国报告大厅《小麦行业报告汇总》。这里汇聚海量专业资料,深度剖析各行业发展态势与趋势,为您的决策提供坚实依据。
更多详细的行业数据尽在【数据库】,涵盖了宏观数据、产量数据、进出口数据、价格数据及上市公司财务数据等各类型数据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