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告大厅网讯,随着国内生猪产业进入深度调整期,头部企业的经营动态成为观察行业趋势的重要窗口。截至2025年8月,牧原股份、新希望与温氏股份三家核心上市企业在7月份的生猪销售简报相继披露,数据显示出不同企业间的差异化表现,共同勾勒出当前生猪市场的复杂图景。
中国报告大厅发布的《2025-2030年中国生猪行业市场深度研究与战略咨询分析报告》指出,在生猪出栏量方面,牧原股份7月销售商品猪635.5万头,同比增长13.02%,但环比下降9.5%。新希望实现130.25万头的销售规模,同比微增3.21%,环比则小幅回落2.06%。值得关注的是温氏股份的表现,其7月生猪总出栏量达316.48万头(含毛猪、鲜品及仔猪),环比增长5.24%,同比增长幅度更是达到36.22%,成为头部企业中唯一实现环比正增长的企业。
尽管各家企业出栏量呈现不同走势,但销售收入普遍面临下行压力。牧原股份当月商品猪收入116.39亿元,同比减少10.41%,环比降幅达9.1%;温氏股份实现生猪销售48.77亿元,同比下降8.72%,环比基本持平;新希望以18.02亿元的销售收入收窄,同比跌幅扩大至24.62%。这些数据反映出行业整体仍处于价格低位震荡阶段。
从价格维度观察,7月份三大企业销售均价环比均出现回升态势。牧原股份商品猪售价14.3元/公斤,环比上涨1.6%;温氏毛猪均价14.58元/公斤,环比增长1.32%;新希望则报出14.44元/公斤的销售价格,环比增幅1.83%。但同比来看,各企业价格仍处于下降通道,降幅在21%-24%之间,凸显行业面临持续的成本与市场双重压力。
从7月数据可发现,产能扩张与市场需求疲软的矛盾依然突出。头部企业通过增加投苗规模扩大出栏量(如温氏股份提及的前期扩产策略),但终端消费恢复不及预期导致价格承压。仔猪外销占比的变化也反映出企业对市场风险的不同应对策略——部分企业选择提前锁定现金流,而另一些则倾向于优化种群结构。
而言,2025年7月三大上市企业的销售数据印证了生猪行业"量增价跌"的典型特征。在出栏规模持续扩大的同时,价格传导机制受阻导致盈利空间进一步压缩。随着政策调控与市场自我调节作用增强,未来重点企业需在产能优化、成本控制及产业链协同等方面寻求突破,方能在周期波动中巩固竞争优势。当前行业仍处于深度调整阶段,后续发展将取决于消费复苏速度与产能去化的实际进程。
更多生猪行业研究分析,详见中国报告大厅《生猪行业报告汇总》。这里汇聚海量专业资料,深度剖析各行业发展态势与趋势,为您的决策提供坚实依据。
更多详细的行业数据尽在【数据库】,涵盖了宏观数据、产量数据、进出口数据、价格数据及上市公司财务数据等各类型数据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