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告大厅网讯,——开采总量调控强化、技术追溯系统升级推动行业高质量发展
近年来,我国稀土产业在资源管理、技术研发和国际竞争力方面持续突破。截至2025年8月,工信部等三部门联合发布的《稀土开采和冶炼分离总量调控管理暂行办法》正式实施,进一步规范了行业秩序。数据显示,通过系统性政策引导和技术升级,我国稀土企业在开采效率、绿色生产及供应链管控等方面取得显著进展,为全球产业链稳定提供了关键支撑。
根据最新统计,国家对稀土开采(含矿产品)和各类稀土矿产品的冶炼分离实施严格总量管理。工信部联合自然资源部、发改委综合资源储量、产业需求及生态保护等因素,确定年度开采与冶炼分离指标,并报国务院批准后执行。这一机制确保了稀土资源的有序开发,避免过度消耗。
政策要求企业必须在核定指标内开展生产活动,对违规行为采取核减次年指标的惩戒措施。2025年上半年数据显示,全国稀土开采总量同比下降8%,而冶炼分离环节产能利用率提升至93%,反映出行业正从规模扩张转向质量优先的发展路径。
为加强全产业链监管,政策要求企业建立“稀土产品流向记录制度”,并每月10日前将上月度信息录入工信部主导的全国性追溯系统。截至2025年6月底,该系统已覆盖98%的重点生产企业,实现从原料开采到终端产品的全流程数据追踪。
技术层面,系统采用区块链和物联网技术,确保数据不可篡改且实时更新。例如,某北方稀土企业通过传感器与云端平台联动,将冶炼分离环节的能耗数据误差率降低至0.3%,显著提升生产透明度。同时,《办法》明确要求企业履行网络和数据安全责任,包括建立内部管理制度、加密关键信息等,有效防范供应链数据泄露风险。
统计数据表明,2025年1-7月我国稀土出口量同比减少6%,但产品附加值提升14%。这一变化源于政策对高端应用领域的倾斜——例如在新能源汽车电机、永磁材料等领域的研发投入占比超30%,推动高纯度稀土氧化物产量增长22%。
自然资源部数据显示,当前国内主要稀土矿区的资源综合回收率已达85%,较五年前提高17个百分点。通过推广绿色开采技术(如原地浸矿工艺),尾矿处理成本降低40%,显著减少生态足迹。同时,进口稀土原料(包括独居石精矿)的冶炼分离指标分配更加严格,倒逼企业优化全球供应链布局。
从2025年数据趋势看,我国稀土产业正通过“总量调控+技术赋能”实现可持续发展。短期来看,严格的开采指标将抑制产能无序扩张;长期而言,追溯系统与智能化生产工具的普及,有望推动行业在高端材料研发、循环经济模式探索等领域形成新优势。
2025年的政策实践表明,稀土产业管理已从单一资源控制转向“数据化监管+技术自主”的综合体系。通过总量调控确保资源战略价值、以追溯系统强化供应链可信度、依靠技术创新提升国际竞争力的多重举措,我国正稳步构建全球领先的稀土产业生态。未来,在生态保护与市场需求双重压力下,行业或将加速向绿色低碳、高附加值方向转型。
更多稀土行业研究分析,详见中国报告大厅《稀土行业报告汇总》。这里汇聚海量专业资料,深度剖析各行业发展态势与趋势,为您的决策提供坚实依据。
更多详细的行业数据尽在【数据库】,涵盖了宏观数据、产量数据、进出口数据、价格数据及上市公司财务数据等各类型数据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