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告大厅网讯,我国稀土行业在政策调控下持续优化产业结构。随着工业和信息化部等三部门于2025年7月联合发布《稀土开采和冶炼分离总量调控管理暂行办法》,国内稀土生产秩序进一步规范,重点企业市场地位更加凸显。数据显示,该政策实施后,全国稀土开采与冶炼分离总量控制指标的制定将综合考量资源储量、产业需求及生态保护等多维因素,为行业高质量发展奠定基础。
中国报告大厅发布的《2025-2030年中国稀土行业市场分析及发展前景预测报告》指出,根据新出台的管理办法,国家对稀土开采和冶炼分离实行年度总量指标管理。工业和信息化部等部门结合国民经济发展目标、资源储备差异等因素制定控制指标,并细化分解至具备生产能力、技术水平及环保安全资质的企业。这一机制直接巩固了现有重点企业的行业地位,2025年数据显示,获得指标分配的生产企业需同时满足多项硬性条件,形成"持证准入+动态考核"的产业新格局。
新规要求所有稀土生产企业建立流向记录制度,并在每月10日前将上月度信息录入国家级追溯系统。截至2025年8月,全国已有超过90%的重点冶炼分离企业在该系统完成备案,实现从矿石开采到产品出库的全流程数字化监管。这种"一物一码"管理模式不仅提升行业透明度,更倒逼企业加强数据安全建设,预计未来三年内稀土产品追溯准确率将达100%。
政策明确将生态保护作为指标分配的核心考量因素之一。统计显示,2025年获得开采指标的企业平均环保投资强度较上年提升37%,其中离子型稀土矿开发企业的绿色冶炼技术应用率已突破85%。重点企业在尾矿处理、废水循环利用等领域的创新实践,正推动行业碳排放强度以每年12%的速度递减。
管理办法建立了"指标核减+信用惩戒"双轨制监管体系。数据显示,2024年度因超标排放被处罚的生产企业中,78%在次年获得的总量控制指标被削减15%-30%,形成强大的市场震慑效应。同时,跨部门联合执法频次同比增加60%,有效遏制了非法开采和违规冶炼行为。
来看,《稀土开采和冶炼分离总量调控管理暂行办法》实施后,我国稀土产业呈现"政策引导-企业自律-生态优化"的良性循环特征。重点企业在指标分配、技术升级及合规经营等方面占据主导优势,而行业整体正通过严格的总量控制和数字化监管,加速向绿色化、高端化方向转型。随着2025年各项措施落地见效,预计国内稀土产业集中度将进一步提升,全球供应链的话语权持续增强。
更多稀土行业研究分析,详见中国报告大厅《稀土行业报告汇总》。这里汇聚海量专业资料,深度剖析各行业发展态势与趋势,为您的决策提供坚实依据。
更多详细的行业数据尽在【数据库】,涵盖了宏观数据、产量数据、进出口数据、价格数据及上市公司财务数据等各类型数据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