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报告大厅![登录] [注册]
您当前的位置:报告大厅首页 >> 行业资讯 >> 我国进口车市已走进寒冬 11月份行业库存达9.49%

我国进口车市已走进寒冬 11月份行业库存达9.49%

2015-01-02 13:38:17 报告大厅(www.chinabgao.com) 字号: T| T
分享到:

  “预计2015年进口车市场将出现10%至18%的下滑,2016年依然是下滑态势”,汽车流通协会进口车专业委员会主任胡丝羽在近日召开的中国汽车流通协会月会上表示,“未来中长期进口车品牌业务可能要进行重新定位,从量化经营回归到市场补充为主的市场定位。”

  2015年:国产化干扰市场

  据胡丝羽介绍,10年来,中国进口汽车市场经历了从快速扩张到新格局的演变,经历了3个阶段,2006年到2011年,在规范经营背景下,刚性需求与“量产化全系竞争”推动进口车市场规模迅速扩张;2012年到2014年,在惯性的高目标下,进口汽车“供大于求”成为新常态;2015年开始,新经济、新政策、新模式下的市场发生超预期变化。

  她指出,2015年的进口车市场出现持续性“供需双降”等结构性问题。库存居高不下,价格优惠幅度持续加大,厂商关系紧张。尽管购置税减半政策明显提升了小排量销量,1.6L以下进口车型占进口车总销量份额达到了11.3%,但对进口车市场刺激作用还是有限。据统计,1~9月我国进口车市场供求分别下滑超20%和超10%。10月份刺激性政策对进口车的拉动有限,市场表现仍然“供需双降”,11月份行业库存已经达到9.49%。进口车市已走进寒冬。

  2016年:市场难言企稳

  2016年或是进口车市场未来下一个市场周期的起点。胡丝羽说,和国产乘用车不一样,进口车和宏观经济GDP走向是有非常密切的关联度的,按照“十三五”目标来看,2015~2020年5年GDP增长不会低于6%,GDP影响消费者购买进口车的需求量。

  1.6升以下车型购置税减半的优惠政策对进口汽车市场刺激力度有限。另外,车型国产化也是导致进口车业务下滑的因素之一。由于2015年有3款主力进口车型国产,2016年将引入的“量销”新车型有限。胡丝羽告诉记者,当车型国产化之后,厂商通过新款车型的引进刺激消费,根据数据评估,2016年进口车需要引进30多款新车型进行补给,才能补回10~15%的市场差值。但因过高的库存导致供大于求的方式,未来中长期进口车业务可能会重新定位,回归到2005年之前是整个汽车“市场补充”的角色。

  胡丝羽不乐观地说,2016年进口汽车市场形势难言企稳,预计仍将有个位数的下滑。

  未来:回归市场补充

  对于进口车未来中长期的发展,胡丝羽预测,跨国车企将调整进口车型进行量化性投放,进口汽车市场定位将从“量化经营”回归到“市场补充”为主。

  据中国报告大厅发布的《2013-2020年中国汽车销售行业市场调研与发展前景预测报告》资料显示,从行业规模上看,2016~2018年进口车市场仍将会是百万辆级水平,市场规模稳中趋降。豪华品牌份额还将快速提升,基础品牌将与国产车直面竞争。新车价格继续呈现下行,利润下滑趋势难改。

  从市场战略角度来说,未来市场定位会做一些调整。第一,品牌全系车型都会通过进口车导入,全系车型都导入中国市场之后,有些小众车型不能起量,也不能获得太多利润时候,形成跨国公司对产品方面精准的量化性车型投放市场。第二,以获取更高的利润为抓手,无论是跨国公司本身的利润,还是经销商新车销售利润,都是跨国公司在未来战略方面调整的方向。

  而从产品层面来看,将呈现几个特点:第一,高端化,很多高端化产品不可能实现国内生产;第二,产品仍将以时尚、个性、小众为主;第三,新能源汽车导入,随着燃油消耗排放标准的严格化,未来进口车将加快新能源汽车的导入。

  胡丝羽说,未来几年,进口车行业库存还将维持高位,进口汽车市场终端价格仍将在低位徘徊。各品牌之间竞争激烈,行业蕴含较大风险。另外值得注意的是,电商新模式与传统分销模式既融合又竞争。

  在寒冷的冬季里也欣喜地看到,平行进口对正常进口的补充作用正在加大。胡丝羽说,在政策利好推动下,预计2015年平行进口汽车占进口车总量的比重将突破10%;2016年,在油耗管理、三包、召回等政策引导下,平行进口汽车市场将面临规范性深度调整。随着自贸区政策在其他区域的复制,平行进口汽车各项配套政策将逐渐调整到位,进口汽车消费者对平行进口汽车的接受程度也将逐步提高,平行进口对正常进口的补充作用将加大。

更多进口车行业研究分析,详见中国报告大厅《进口车行业报告汇总》。这里汇聚海量专业资料,深度剖析各行业发展态势与趋势,为您的决策提供坚实依据。

更多详细的行业数据尽在【数据库】,涵盖了宏观数据、产量数据、进出口数据、价格数据及上市公司财务数据等各类型数据内容。

(本文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未经书面许可,请勿转载)
报告
研究报告
分析报告
市场研究报告
市场调查报告
投资咨询
商业计划书
项目可行性报告
项目申请报告
资金申请报告
ipo咨询
ipo一体化方案
ipo细分市场研究
募投项目可行性研究
ipo财务辅导
市场调研
专项定制调研
市场进入调研
竞争对手调研
消费者调研
数据中心
产量数据
行业数据
进出口数据
宏观数据
购买帮助
订购流程
常见问题
支付方式
联系客服
售后保障
售后条款
实力鉴证
版权声明
投诉与举报
官方微信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