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报告大厅![登录] [注册]
您当前的位置:报告大厅首页 >> 融资行业分析报告 >> 2017年融资行业竞争分析

2017年融资行业竞争分析

2017-03-23 13:34:27报告大厅(www.chinabgao.com) 字号:T| T

  融资能力是企业为了维系资金循环运动达到企业持续生存发展的目的,在资金资源有限的条件下,一个企业所具有的能够持续地、及时地、以较高的融资效率融通资金的能力。现对2017年融资行业竞争分析。2012年中国只有270家左右融资租赁公司,行业规模5000多亿。截至2016年6月底,融资租赁公司达到5708家,市场预估有4.6万亿行业体量,而在整个“十三五”时期仍可保持30%左右的增长速度。如此,年内业务总量将超过5万亿人民币,那么单从行业体量来看,中国将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租赁大国。根据企业目前的融资阶段的不同,对应于此我们可以把企业需求划分为三个层次:生存需求、发展需求和高级需求。

  1生存需求

  对于初创企业来讲最基本需求的就是生存,活下来。所以先要把产品做出来,然后要销售掉。我们可以看到CRM、协同OA这些满足企业最基本生存需求的领域发展最快,已经到相对靠后期的阶段。

  2发展需求

  企业变大了以后企业追求的是效率。在HR、法务、财务等管理领域会需求更多,同时也需要高效的客服提升工作效率,追求的是更高的性价比。目前,随着中小企业的发展和人力成本的提升,这类需求很强,我们可以看到这个领域融资情况处于发展上升阶段。

  3高级需求

  当企业变成了大企业后,企业追求的是精细化。希望通过更加技术的手段带来N倍的效率提升,更深入去挖掘数据的价值,挖掘客户深层次信息。我们可以看到BI、营销自动化领域开始出现萌芽的新锐公司。

2017年融资行业竞争分析

  融资成行业竞争核心力

  据《2016-2021年中国融资行业专项调研及投资价值预测报告》表明,融资能力成为房企应对行业竞争的核心能力之一。近日,住建部政策研究中心与高和资本联合发布的《2013年民间资本与房地产业研究报告》显示,虽然受我国以银行资金为主的金融制度背景和特殊的房地产开发制度安排等因素制约,在我国房企的资金结构中,以银行贷款为主的间接融资方式仍居主导地位,但直接融资所占比重连续多年来一直处在不断攀升的状态。据不完全统计,直接融资所占比重由2004年的30%上升至2012年的40.5%,资金总额在8年间增长高达6.5倍。

  “随着我国金融制度的发展以及房地产调控政策的作用,房企逐步探索和发展多元化融资。除传统的银行贷款、证券融资之外,目前还出现了信托融资、房地产私募基金等新型融资方式。”住建部政策研究中心主任秦虹指出,房地产行业已经进入了直接融资时代。

  高和资本董事长苏鑫称,受地产信贷紧缩政策影响,2012年,房地产直接融资占比快速上升,房地产信托余额为6800亿元,房地产基金达到1000亿元到2000亿元。“未来要做大房地产就必须关注直接融资方式。”

  不过,截至目前,我国房地产开发企业在开发和销售阶段仍高度依赖银行贷款。“这种单一格局在未来将很难持续,房地产市场融资必然将逐步呈现成熟房地产市场的多元化格局,直接融资比例提高。”秦虹表示,房企发展多元化的直接融资,具有投资人、政策和市场等三大机会。

  而在当前投资渠道有限、民间资本投资领域尚未完全放开的情况下,房地产投资仍是实现资产保值增值的较安全投资方式。“由于投资者个人资产配置的要求,未来部分投资者可能会改变惯有房地产实物投资偏好,在传统的住宅、商业地产投资之外,逐步配置房地产私募基金以及证券化产品。”苏鑫认为,在这种背景下,越来越多的成熟投资人出现以及机构投资者范围扩大,将为房地产企业发展直接融资创造基础性条件。

  此外,住宅去投资化趋势,为房企发展直接融资提供了良好的市场机会。“住宅限购、限贷等需求调控政策,较好地抑制了住宅投机需求。从中长期发展来看,我国仍处于城镇化快速发展过程中,住宅供应优先满足自住性需求,支持合理改善性需求。”秦虹认为,控制住宅投机需求的政策将长期坚持。

更多融资行业研究分析,详见中国报告大厅《融资行业报告汇总》。这里汇聚海量专业资料,深度剖析各行业发展态势与趋势,为您的决策提供坚实依据。

更多详细的行业数据尽在【数据库】,涵盖了宏观数据、产量数据、进出口数据、价格数据及上市公司财务数据等各类型数据内容。

(本文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未经书面许可,请勿转载)
报告
研究报告
分析报告
市场研究报告
市场调查报告
投资咨询
商业计划书
项目可行性报告
项目申请报告
资金申请报告
ipo咨询
ipo一体化方案
ipo细分市场研究
募投项目可行性研究
ipo财务辅导
市场调研
专项定制调研
市场进入调研
竞争对手调研
消费者调研
数据中心
产量数据
行业数据
进出口数据
宏观数据
购买帮助
订购流程
常见问题
支付方式
联系客服
售后保障
售后条款
实力鉴证
版权声明
投诉与举报
官方微信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