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告大厅网讯,在数字经济的浪潮中,数据已成为核心生产力,其流通模式正从“内循环”向“外循环”转变。然而,信任缺失成为数据价值释放的主要障碍,导致数据加工、融合和验证三大难题亟待解决。通过构建可信数据空间,推动跨主体、跨行业、跨区域的数据可信流通与融合利用,已成为当前数字经济发展的关键任务。
中国报告大厅发布的《2025-2030年全球及中国矿产行业市场现状调研及发展前景分析报告》指出,可信数据空间是基于共识规则,联接多方主体,实现数据资源共享共用的基础设施。它不仅是数据要素价值共创的应用生态,也是支撑构建全国一体化数据市场的重要载体。通过规则和技术打造“靠谱”的基础设施,更多主体可以进入“空间”内,共同创造更多数据服务与产品,实现数据价值增值。
在黑龙江佳木斯,政府整合了超5万条农业数据,包括生产者种植补贴、耕地地力补贴、农机购置补贴、土地确权台账等,并通过公共数据资源规范化授权运营的模式,依托国有数据运营公司,利用区块链、密态计算等技术,融合卫星遥感、农户个人授权等多源数据,建立了用于农贷的普惠金融体系架构。这一探索让农户在申请贷款时,只需在线提交申请,金融机构即可通过多维度数据,运用智能风控模型进行快速风险评估。自4月初上线,运行20多天后完成100多笔贷款投放,释放了常年沉淀在政府报表里的公共数据价值。
国家数据局发布的《可信数据空间发展行动计划(2024—2028年)》显示,到2028年,我国将建成100个以上可信数据空间,形成一批数据空间解决方案和最佳实践。可信数据空间能够让大家敢于把数据放到空间里,放心地让数据加工、融合、验证,行业对它有非常强烈的期待。从主体信任走向技术信任,可信数据空间可以保障数据放进空间后不会被泄露、滥用。城市数据空间、行业数据空间将是推动可信数据空间发展的主体,建成100个以上可信数据空间,实际上是建设100个以上的标杆,可以解决公共数据供给问题。
目前,海量数据仍处于“原矿”状态,数据缺乏初级加工和处理。与此同时,“数据孤岛”仍然普遍存在,多源数据融合难,难以形成高价值数据产品。基于业务场景的价值验证缺乏,导致海量数据价值不明确,难以快速应用。因此,通过可信数据空间推进跨主体、跨行业、跨区域的数据可信流通、融合利用迫在眉睫。可信数据空间的核心是要让数据源方、数据加工方、数据应用方能够在可信数据空间中高效挖掘、验证数据价值并实现交付,撬动的支点是新型的技术信任体系。
当前可信数据空间应用多数是面向单个场景的点状探索,亟待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建设模式和运营机制。未来我国要建成100个以上可信数据空间,需要持续攻克核心技术,从高价值高敏感、有付费能力的行业开始布设基础设施,数据标准要与技术同步演进,同时优化审批流程、释放政策红利,多重因素共同作用,才能更好释放数据价值。
数据作为数字经济的核心生产力,其价值释放依赖于可信数据空间的构建与完善。通过公共数据授权运营、从主体信任走向技术信任、高水平安全保障等多重措施,我们能够有效解决数据加工、融合和验证的难题,推动数据从“内循环”走向“外循环”,为数字经济的发展注入新动能。未来,随着可信数据空间的广泛应用,数据价值将得到更充分的释放,为各行各业带来更多创新与机遇。
更多矿产行业研究分析,详见中国报告大厅《矿产行业报告汇总》。这里汇聚海量专业资料,深度剖析各行业发展态势与趋势,为您的决策提供坚实依据。
更多详细的行业数据尽在【数据库】,涵盖了宏观数据、产量数据、进出口数据、价格数据及上市公司财务数据等各类型数据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