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告大厅网讯,近年来,脑机接口技术在医疗康复与人机交互领域持续取得突破性进展。近日,我国自主研发的脑机接口产品传来重大消息——一名因意外失去四肢的受试者通过植入式设备,在术后仅一个月便实现了意念控制游戏操作,标志着我国在这一前沿科技领域的研发水平已跻身全球前列。
中国报告大厅发布的《2025-2030年全球及中国游戏行业市场现状调研及发展前景分析报告》指出,5月8日,上海某医疗科技公司公开了其侵入式脑机接口产品的最新进展:一名受试者通过微创手术植入柔性电极后,仅用一个月便能以“意念”操控电脑游戏《马里奥赛车》及下棋类程序。这一案例是国内首例完成注册前临床试验的侵入式脑机接口项目,其技术路径与国际头部企业Neuralink并行,成为全球第二家进入临床阶段的企业。
手术中,科研团队通过微创方式将两根仅有头发丝百分之一粗细的柔性电极(64个通道)植入受试者大脑运动皮层,并在颅骨上镶嵌硬币大小的信号采集装置。术后数据显示,该设备实现了神经信号的稳定采集,未出现传统侵入式手术常见的位移或感染风险。
脑机接口的核心在于神经信号的高效捕捉与解析。当前技术路线分为侵入式、非侵入式和半侵入式三类,其中侵入式方案因直接接触神经元细胞,可获取更高分辨率的信号数据,但需克服手术风险及长期生物相容性问题。
此次试验中,企业采用的柔性电极截面仅为同类产品的1/5至1/7,在弯曲时对脑组织的作用力接近自然细胞环境,显著降低了排异反应概率。此外,植入体厚度较国际竞品减少约50%,仅需在颅骨打孔“镶嵌”而非穿透,进一步提升了手术安全性。与Neuralink首位受试者遭遇的电极脱落问题不同,该设备实现了信号质量长期稳定。
据公开信息显示,该企业成立于2021年,专注植入式脑机接口技术开发,未来计划拓展至运动控制、神经疾病监测及感知觉修复等领域。其下一代产品将于明年推出,通量将提升四倍,可支持机械臂、轮椅等复杂终端设备的实时控制,并新增语言解码功能。按照研发进度,首款商业化产品或于2028年进入市场。
现阶段试验团队正推进受试者对现实场景的操作训练(如抓握物品),预计需3至6个月完成。未来技术成熟后,患者有望通过脑机接口实现更精细的肢体动作控制及日常活动辅助。
政策层面,我国已将侵入式脑机接口纳入医疗价格体系。2024年3月,《神经系统类医疗服务价格项目立项指南》明确设立相关手术费用标准,为技术落地提供制度保障。
国内另一家头部企业此前已完成高通量柔性电极的临床试验,实现汉语音节解码准确率71%及智能家居控制功能。这些进展表明,我国在脑机接口领域正从技术研发向医疗、教育等多场景应用快速延伸。
总结:技术革新重塑人机交互边界
此次临床案例不仅验证了侵入式脑机接口的安全性与实用性,更展现了其在残障人士康复领域的巨大潜力。随着柔性电极、高通量信号处理等关键技术的迭代,未来脑机接口或将在神经疾病治疗、虚拟现实交互等领域引发革命性变革。从“意念操控游戏”到重构人类感知边界,这一技术正以惊人速度向现实迈进。
更多游戏行业研究分析,详见中国报告大厅《游戏行业报告汇总》。这里汇聚海量专业资料,深度剖析各行业发展态势与趋势,为您的决策提供坚实依据。
更多详细的行业数据尽在【数据库】,涵盖了宏观数据、产量数据、进出口数据、价格数据及上市公司财务数据等各类型数据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