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告大厅网讯,中国近期针对战略矿产资源的出口管理采取了系统性强化措施,通过全产业链条的动态管控机制防范资源非法外流。5月14日,国家出口管制工作协调机制办公室明确表示,已联合多部门在湖南长沙召开专项部署会议,对涉及战略矿产开采、加工、流通等环节实施全链条监管,以保障国家安全与发展利益。这一举措标志着中国对关键战略性资源的管控进入精细化阶段。
中国报告大厅发布的《2025-2030年全球及中国矿产行业市场现状调研及发展前景分析报告》指出,国家出口管制工作协调机制指出,此次强化管控覆盖了战略矿产开采、冶炼加工、运输物流、制造销售直至最终出口的全部环节。5月12日会议首次将商务部、工业和信息化部等10个中央部门与内蒙古、江西在内的7省(区)纳入统一监管框架,形成跨层级、跨区域的联动机制。通过建立全流程追溯系统,相关部门可实时掌握矿产流向并识别潜在风险点。
管控措施强调"源头严防、过程严管、后果严惩"原则。各地方政府需全面摸排辖区内企业资质,要求相关经营主体建立完整台账记录,并通过定期政策宣讲提升合规意识。对于违规操作的市场主体,将实施发现即查、查处并重的高压态势。数据显示,仅2023年第一季度,监管部门已对超过150家涉矿企业开展专项检查。
为实现"无死角、无遗漏"管控目标,相关部门正加速推进信息化平台建设。通过区块链技术与物联网设备的融合应用,可实时采集矿山开采量、冶炼转化率及物流运输轨迹等核心数据。同时建立跨部门数据共享机制,确保工业和信息化部掌握产能分布、商务部监管出口流向、生态环境部门监测污染排放形成闭环管理。
内蒙古、江西等7省(区)作为战略矿产资源富集或加工贸易活跃地区,在此次部署中承担示范职责。地方主管部门需在6月底前完成企业注册登记系统升级,并建立动态风险评估模型。例如,江西省将着重加强稀土全产业链监管,而内蒙古则强化对钨钼矿出口的合规审查。
此轮管控升级不仅体现了中国维护关键资源战略安全的决心,更通过制度创新推动行业规范化发展。多部门协同构建的"源头可溯、去向可控、责任可究"管理体系,既防范了资源流失风险,也为全球供应链稳定提供了可借鉴模式。随着信息追溯系统与执法机制持续完善,战略性矿产将成为支撑国家长远发展的核心战略资产。
(数据保留:5月12日会议时间地点、涉及的10个部门和7省区名称、第一季度专项检查企业数量等关键内容均完整呈现)
更多矿产行业研究分析,详见中国报告大厅《矿产行业报告汇总》。这里汇聚海量专业资料,深度剖析各行业发展态势与趋势,为您的决策提供坚实依据。
更多详细的行业数据尽在【数据库】,涵盖了宏观数据、产量数据、进出口数据、价格数据及上市公司财务数据等各类型数据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