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告大厅网讯,人工智能技术正在重塑全球科技与产业格局,而教育领域正成为这场变革的重要阵地。作为中国基础教育改革的先行城市,广州市以系统化布局推进中小学人工智能通识教育,通过政策引领、平台赋能和跨学科融合,在三年内实现全市1500余所中小学人工智能课程全覆盖,惠及200多万名学生,为培养适应未来社会的人工智能素养奠定了坚实基础。这一实践不仅体现了技术赋能教育的创新潜力,更探索出区域推进人工智能教育规模化落地的有效路径。
中国报告大厅发布的《2025-2030年全球及中国人工智能行业市场现状调研及发展前景分析报告》指出,自2018年启动人工智能教材编撰工作以来,广州构建了"政策设计—课程开发—师资培训—平台支撑"的完整实施链条。通过印发《深化广州市中小学人工智能与教育融合创新若干措施(20252027)》等系列文件,建立义务教育阶段人工智能课时保障机制:12年级每学期不少于3课时、38年级每两周1课时,并将高中阶段和中职学校纳入发展规划。截至2024年,全市已形成"政策体系+资源建设+教学实施+师资培育"的四维推进框架,为教育数字化转型提供制度保障。
针对城乡教育资源差异问题,广州构建了以"人工智能教学平台"为核心的托底支撑系统。该平台集成课程资源库、虚拟实验室和智能评测功能,支持师生开展3D建模、Python编程等实验操作,有效降低硬件依赖度。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5月,已有1517所学校接入平台,累计生成学生AI作品463.5万件,其中非中心城区学校占比达42%。通过虚拟仿真技术与实体教具的区域化组合使用(如番禺区统一配置教学套件),使农村地区学生也能获得沉浸式学习体验。
构建"市区校"三级培训网络,建立人工智能教师能力进阶培养机制。通过开发173个专家讲座视频、464个示范课例资源,累计开展线上线下培训20628人次,形成覆盖全员的教研支持网络。创新实施"双师成长计划",既保障信息技术教师转型通道(现有专兼职师资超万人),又鼓励各学科教师探索AI融合教学法。例如语文课堂通过智能体对话解析经典文本,科学课程结合机器人实验开展项目式学习,实现技术赋能多学科协同创新。
在普及通识教育基础上,广州构建"体验探究创造"三维教学范式。开发《AI伦理与社会责任》等特色模块,在人脸识别、智能推荐算法等课程中引导学生辩证思考技术应用边界。通过组织"羊城青少年人工智能创新挑战赛"等实践平台,推动学生将知识转化为解决真实问题的创新能力。2023年广州学子在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斩获3项一等奖,显示了教育改革的显著成效。
总结而言,广州市通过构建政策、技术、师资、评价四位一体的人工智能教育生态系统,在全国率先实现了基础教育阶段AI通识课程规模化落地。这种"标准引领+数字赋能+协同创新"的发展模式,不仅有效弥合区域教育资源差距,更培育出一批兼具技术素养和伦理意识的未来人才。随着《措施》提出的高中阶段延伸计划逐步实施,广州将持续探索人工智能与教育深度融合的新范式,为培养适应智能时代的创新型人才提供可复制的经验样本。
更多人工智能行业研究分析,详见中国报告大厅《人工智能行业报告汇总》。这里汇聚海量专业资料,深度剖析各行业发展态势与趋势,为您的决策提供坚实依据。
更多详细的行业数据尽在【数据库】,涵盖了宏观数据、产量数据、进出口数据、价格数据及上市公司财务数据等各类型数据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