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告大厅网讯,近期,小米汽车因SU7 Ultra选装件功能争议、软件系统更新问题及行业监管调整面临多重挑战。数百名车主针对碳纤维双风道前舱盖虚假宣传发起集体维权,要求无损退车;同时新车交付后出现的性能限制引发用户权益焦虑。面对舆论压力,小米汽车推出补偿方案,并在智能驾驶命名规范上积极响应政策调整。这场风波不仅折射出消费者对新兴车企技术承诺的信任危机,也暴露了行业竞争中产品细节把控与宣传合规性的关键矛盾。
中国报告大厅发布的《2025-2030年全球及中国小米行业市场现状调研及发展前景分析报告》指出,SU7 Ultra用户发现价值4.2万元的碳纤维双风道前舱盖实际功能存疑。第三方实验证明该部件既无法有效导流散热,也不具备宣称的下压力提升效果。首批交付车辆显示其仅保留造型复刻功能,与宣传中"赛车级性能配件"存在显著差距。截至5月初,超过300名车主组建维权群要求退车,小米方面回应称将为未交付订单提供改配铝制舱盖服务,并向已选装用户赠送2万积分补偿。
4月底推送的1.7.0版本系统引发新争议。更新后SU7 Ultra被限制初始马力输出,需通过赛道刷圈速解锁全部性能。这一"排位模式考核"设计直接削弱产品核心卖点,导致车主质疑选择权受损。小米紧急叫停此次升级,并承诺将在48周内完成系统修复。
工信部3月发布的辅助驾驶宣传新规对小米产生直接影响。SU7系列原"智驾Pro/Max"功能名称统一更改为"辅助驾驶Pro"和"端到端辅助驾驶",与特斯拉、小鹏等品牌同步完成合规性调整。此举虽符合政策导向,但客观上弱化了产品技术优势的市场传达效果。
2024年财报显示小米汽车全年交付量突破13.6万台,创新业务收入达328亿元,但仍面临62亿净亏损。公司计划将2025年产能目标提升至35万辆,需在技术争议解决、用户信任修复与成本控制间寻找平衡点。
【总结】
小米汽车当前的多重危机集中反映了新兴车企在技术承诺兑现、产品细节把控及行业规范应对上的复杂挑战。从选装件功能争议到软件策略调整,消费者对"超4万选装件=装饰品""性能解锁前置条件"等关键矛盾反应强烈。尽管公司通过补偿方案和系统修复努力化解冲突,但如何在高速增长目标下重建用户信任、优化产品交付体验,将成为决定其能否实现35万台年销目标的核心命题。行业监管趋严背景下,智能汽车企业的技术宣传合规性与用户体验保障机制的完善迫在眉睫。
更多小米行业研究分析,详见中国报告大厅《小米行业报告汇总》。这里汇聚海量专业资料,深度剖析各行业发展态势与趋势,为您的决策提供坚实依据。
更多详细的行业数据尽在【数据库】,涵盖了宏观数据、产量数据、进出口数据、价格数据及上市公司财务数据等各类型数据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