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告大厅网讯,人工智能作为驱动新型工业化的核心引擎,正加速重塑工业体系。数据显示,我国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规模持续扩大,企业数量超 4500 家,能提供服务的生成式人工智能大模型超 200 个,注册用户突破 6 亿。工业大模型作为人工智能与制造业深度融合的关键载体,在政策推动和技术迭代下快速发展,但在应用落地中面临技术、数据、安全等多重挑战。2025 年,行业将聚焦技术底座夯实、数据生态优化和算力绿色化,推动工业大模型渗透率提升至 35%,算力利用效率提升 25%,助力制造业向智能化、高端化转型。
《2025-2030年全球及中国人工智能行业市场现状调研及发展前景分析报告》指出,国家与地方层面密集出台政策推动工业大模型发展。中央提出深化 “人工智能 + 制造业” 融合,工业和信息化部等 6 部门印发《算力基础设施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明确智算中心建设目标。地方如浙江、山东、上海等地分别推出 “AI + 未来工厂”“6997 工业体系”“工业服务业赋能” 等政策,聚焦大模型在生产制造、研发设计等场景的应用。
技术构建模式呈现多元化,形成 “通用大模型微调 + 行业数据集” 为主流的发展路径。百度、阿里等企业通过行业数据微调通用模型,例如卡奥斯 COSMOGPT 注入 562 个工业数据集,包含 300 多万条高质量数据,推理准确率达 96%,意图识别准确率 85%。头部企业则探索全流程自研,虽门槛较高,但在特定领域展现出深度适配能力。
工业大模型已渗透至制造全链条:
经营管理:海尔通过大模型自动生成 10 万条产品说明书,内容制作效率提升 250%;
研发设计:讯飞星火代码能力达 GPT-4 Turbo 的 96%,助力软通动力等企业提升开发效率;
生产制造:中国电信星辰视觉大模型在服装纺织行业实现智能验布,检验准确率提升 25%。
生态建设初现雏形:阿里云魔搭平台提供超 5000 个模型,支持企业定制微调;海天瑞声构建工业质检数据集,覆盖 200 多种算法;中国电信打造 AI 公共算力服务平台,构建城域毫秒级算力网络,为模型训练提供高性能支持。
技术能力不足
跨系统整合面临协议壁垒,不同厂商设备标准不一,需大量系统改造。行业适配性差,如智能检测需逐一场景调试,标准化解决方案匮乏。数据显示,工业大模型在研发设计、生产制造环节的应用占比分别为 33%、24%,低于小模型的 57% 和 14%,反映出大模型在复杂场景的渗透局限。
高质量数据集短缺
企业数据开放意愿低,私有化部署导致技术迭代滞后,某钢铁行业智能废钢定级项目因缺乏标准数据集,开发周期长达半年至 1 年,若有行业标准可缩短 80%。数据采集面临格式不统一、噪声多等问题,整体数据集质量难以满足大模型训练需求。
可靠性与安全风险
大模型系统易受网络攻击,亚信安全监测显示,针对大模型的攻击手段已达 40 种。“幻觉” 现象可能引发生产事故,实时性需求与算力部署不足的矛盾突出,部分工序对毫秒级响应的需求难以满足。
算力能耗与绿电应用难题
2023 年国内大模型训练推理耗电约 87 亿度,2024 年预计达 271 亿度,同比增 210%。长期看,2030 年算力耗电或占全国 2.7%,但绿电入网、直供和交易机制不完善,弃风弃光现象与过网费问题制约绿电利用率提升。
企业投资决策困境
传统企业对大模型认知不足,存在 “旧技术新包装” 现象。央国企因容错机制不健全、成本核算模糊而谨慎投入,中小企业难以负担部署与维护成本,制约规模化应用。
夯实技术底座与开源生态
推动大模型企业与科研机构联合攻关分布式计算、轻量化模型等技术,开发兼容性工具集,降低硬件依赖。建设工业人工智能开源社区,提升技术通用性,如智源研究院 FlagData 工具已实现数据清洗、标注功能开源。
构建高质量数据生态
制定工业数据采集、安全等标准,引导链主企业建设行业数据集,探索分级开放机制。强化数据质量管理,从准确性、合规性等维度提升数据集质量,例如建立跨企业数据联盟,推动脱敏数据在安全环境下共享。
算力绿色化与协同调度
结合 “东数西算” 布局,构建源网荷储一体化系统,提升绿电与算力节点匹配度。推动算力与电力网络双向调度,利用算网闲置电力反哺电网,降低波峰用电压力,优化绿电交易规则,提升智算中心绿电使用比例。
培育开放协同的产业生态
人工智能行业现状分析指出,通过财政补贴、税收减免降低企业应用风险,建设工业大模型标杆案例库,以 “场景开放 - 方案设计 - 复制推广” 模式加速落地。制定国产大模型采购标准,引导央企、国企优先采用国产软硬件,通过规模化应用反哺技术迭代。
2025 年人工智能行业将以工业大模型为核心抓手,在政策驱动、技术创新和生态协同中破解应用瓶颈。尽管面临技术整合、数据供给和算力能耗等挑战,但随着自主化技术底座的完善、高质量数据生态的构建和绿色算力体系的成型,工业大模型有望实现从试点探索向规模化应用的跨越,推动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提升 15% 以上,为新型工业化注入强劲动能。未来,行业需持续强化 “政产学研用” 协同,在安全可控的前提下加速场景拓展,确保人工智能技术真正成为制造业升级的 “智能引擎”。
更多人工智能行业研究分析,详见中国报告大厅《人工智能行业报告汇总》。这里汇聚海量专业资料,深度剖析各行业发展态势与趋势,为您的决策提供坚实依据。
更多详细的行业数据尽在【数据库】,涵盖了宏观数据、产量数据、进出口数据、价格数据及上市公司财务数据等各类型数据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