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告大厅网讯,近期,石家庄普泽中医院因中药饮剂被检出27.2毫克地西泮成分引发社会关注。此类案件并非个例:据多地司法和行政案例显示,近年来在"果蔬压片糖""苗药追风丸"等食品及保健品中违规添加利尿剂、止痛药的违法事件屡见不鲜。监管部门虽已展开立案调查并取得阶段性进展,但如何系统性根治健康消费领域的乱象,仍是亟待破解的重大课题。
中国报告大厅发布的《2025-2030年中国食品行业重点企业发展分析及投资前景可行性评估报告》指出,2024年5月19日,石家庄桥西区市场监管局通报称对涉事医院立案调查,该事件暴露出中药领域违法添加西药成分的隐蔽性与危害性。从"广式凉茶"违规掺入西药到"降糖茶"非法加入格列本脲、二甲双胍等处方药成分,这些行为均已触犯《刑法》相关条款并被追究刑事责任。值得注意的是,此类案件呈现跨行业渗透特征:不仅存在于药品领域,在食品、保健品甚至医美服务中均存在类似违法现象,形成覆盖全产业链的监管难题。
随着公立医院控费改革和医药集采持续推进,正规医疗渠道的安全性显著提升,但非正规健康消费领域的风险反而加剧。部分失去原有销售渠道的从业者转向大健康产业,在"非遗传承""养生调理"等噱头下违规销售所谓健康产品。数据显示,2023年市场监管部门查处的非法添加案件中,65%涉及非医疗机构主体。更值得关注的是,一些曾从事医药营销的人员通过游医、健康顾问等形式规避监管,使违法成本与收益失衡问题更加突出。
要实现长效治理,亟待建立系统性监管框架:其一,在机构设置上应设立国家卫健委属下的专门消费者权益保障部门,统筹食药监、公安、网信等部门的投诉举报渠道,并将响应时效、查处效率纳入年度考核指标。其二,借助《基本医疗卫生与健康促进法》实施条例修订契机,明确卫健委对跨行业健康行为的执法权限,形成"谁主管谁负责"的责任闭环。例如可参照某省医保局经验,通过中西医疗效对比建立价值支付体系,引导中医机构回归诊疗服务本源而非过度依赖药品销售。
破解监管困境的根本在于提升市场主体的守法自觉性。针对"重产品轻服务"的行业痛点,可借鉴某地医保改革案例:通过将针灸推拿等中医非药物疗法纳入按疗效付费体系,使合规机构获得合理收益空间。统计显示,试点地区违规添加案件发生率同比下降42%,印证了市场化激励机制的有效性。同时需建立黑名单制度与行业信用评价系统,对违法者形成持续震慑。
结语:构建多方共治的健康消费新生态
从石家庄案例到全国整治行动的经验表明,单纯依靠突击检查难以根除顽疾。唯有通过立法授权强化监管协同、以经济杠杆重塑产业格局、用技术手段提升监测能力,才能真正净化健康消费市场。当制度设计既保障消费者权益又激发行业正向发展时,"乱掺西药""虚假宣传"等乱象方能从源头得到遏制,实现公众健康与产业发展双赢的治理目标。
更多食品行业研究分析,详见中国报告大厅《食品行业报告汇总》。这里汇聚海量专业资料,深度剖析各行业发展态势与趋势,为您的决策提供坚实依据。
更多详细的行业数据尽在【数据库】,涵盖了宏观数据、产量数据、进出口数据、价格数据及上市公司财务数据等各类型数据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