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告大厅网讯,近期,小米汽车因SU7 Ultra车型选配的碳纤维双风道前舱盖功能争议陷入舆论漩涡。部分用户指控该配件实际效果与宣传不符,并发起大规模退定行动,涉及金额超千万元。小米方面虽提出改配方案及积分补偿,但用户普遍认为解决方案未触及核心诉求,纠纷仍在持续发酵。
中国报告大厅发布的《2025-2030年全球及中国小米行业市场现状调研及发展前景分析报告》指出,小米SU7 Ultra的碳纤维双风道前舱盖以"复刻原型车空气动力学设计"为卖点推出,定价4.2万元且交付周期延长。用户实测发现其宣称的"高效导流""辅助散热"功能存在显著差距:第三方测试显示开孔无法有效引导气流至刹车系统或产生下压力;拆解验证更证实内部结构未达到宣传标准。该配件虽仅占整车52.99万元起售价的8%,但高达63%的选配率使其成为用户核心争议点。
针对质疑,小米在5月7日官方声明中承认"信息传达不够清晰",提出两项补救措施:未交付订单可限时改回铝制前舱盖(但需重排生产计划),已提车用户获赠2万积分。然而方案遭用户诟病为"变相推诿责任"——改配将导致交付周期延长3040周,而积分仅能在商城兑换等值商品,实际价值不足宣传承诺的十分之一。据内部沟通口径显示,若用户60日内未确认继续生产,则可能丧失退定权益,进一步加剧矛盾。
此次纠纷涉及《民法典》重大误解条款适用可能性。若消费者能证明其购车决定基于"双风道高效导流"的误导性宣传,则可主张撤销合同并要求返还定金。小米在宣传中曾明确表示该部件"直接导向轮毂散热",后又删除相关表述的行为,可能被认定为信息自相矛盾。用户集体维权规模已突破400人,若形成诉讼潮将对品牌声誉造成持续冲击。
此次事件正值小米汽车销量关键期:SU7 Ultra作为旗舰车型上市次日即获1.5万台大定订单,但4月整体交付量环比下滑3.4%至2.8万辆。更深层危机在于用户信任受损——从"1500匹马力门"到智驾宣传改口为"辅助驾驶",技术承诺与现实表现的落差正在累积消费市场疑虑。行业分析指出,车企过度依赖营销话术而忽视产品实质性能验证,可能加速口碑崩塌。
总结:小米汽车此次危机暴露了智能电动车领域营销与研发协同的深层矛盾。当品牌以互联网思维快速切入传统制造业时,如何平衡创新宣传与功能落地成为关键考验。碳纤维前舱盖事件不仅涉及4.2万元选装件的价值争议,更折射出用户对新能源车企技术承诺的信任阈值正在降低。未来行业竞争将回归产品本质,任何脱离实际的营销噱头都可能触发系统性风险。小米需在技术创新与消费者权益保障间重建平衡点,方能维持市场增长态势。
更多小米行业研究分析,详见中国报告大厅《小米行业报告汇总》。这里汇聚海量专业资料,深度剖析各行业发展态势与趋势,为您的决策提供坚实依据。
更多详细的行业数据尽在【数据库】,涵盖了宏观数据、产量数据、进出口数据、价格数据及上市公司财务数据等各类型数据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