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农业现代化进程加速,农机装备的智能化与规模化应用成为提升粮食产能的关键。在2025年夏季农业生产中,甘肃省陇南市通过优化农机资源配置、强化技术推广及完善政策保障,交出了一份亮眼成绩单:全市121.61万亩小麦机收率达82.41%,油菜机械化收获突破35.78%。这一成绩的背后,是区域协作机制的深化、减损增效技术的突破以及重点农机企业的深度参与。
中国报告大厅发布的《2025-2030年中国农机行业项目调研及市场前景预测评估报告》指出,面对"三夏"生产时间紧、任务重的挑战,陇南市整合本地与跨省农机资源,构建了高效协同网络。全市共投入联合收割机2692台,其中引入外省农机1781台,占比达66.2%,有效缓解了区域性供需矛盾。重点企业通过"一机多用、季季不休"模式,推动跨区作业覆盖陕西、四川等11省30余地。数据显示,发放跨区作业证260张后,农机利用率同比提升显著。
为保障设备高效运转,全市设立43个跨区服务站提供"一站式"支持:检修农机具3.65万台套,培训机手及修理工6971人次,确保机械化作业全程无忧。这种资源统筹策略不仅提升了本地产能,还带动了区域外市场开拓,形成双向赋能效应。
在丘陵山地占比较高的地理条件下,陇南市聚焦关键环节技术创新:通过举办机收减损大比武活动,最优机组将小麦损失率控制至0.9%;推广油菜专用收获机械与大豆精量播种技术后,合计减损粮食超3000吨。重点农机企业针对山区作业需求开发的窄幅收割机、智能化监测系统等设备,在成县、徽县等地实现规模化应用。
据测算,机械化收获较人工收割损失率下降4个百分点以上,单季小麦亩均增产50余斤。这种技术迭代不仅提升了单位面积产出,还推动了经济作物机械化瓶颈的突破,为油菜、大豆等品种的扩种提供了硬件支撑。
安全生产是农业机械化的生命线。2025年陇南市启动"百日攻坚"行动,检查农机合作社286家,查处违规操作43起,并通过短视频等渠道强化安全教育。三级联动机制下,市级平台实时发布作业需求、天气预警等信息,引导农机精准调度。
政策扶持方面,重点企业与政府形成技术共享网络:联合开展维修服务培训、参与应急处置预案制定,确保24小时响应农户需求。全年未发生重大安全事故的成果,印证了"安全监管+市场化服务"模式的有效性。
展望
2025年陇南市通过农机市场资源优化配置、技术创新与政策协同,在"三夏"生产中实现了面积扩大、效率提升和减损增效的多重目标。重点企业作为技术供给主体,不仅支撑了本地粮食安全,还拓展了跨区域服务网络。未来随着丘陵山区专用机械的研发推广及智能化管理系统的深化应用,农机化对农业高质量发展的驱动作用将持续显现,为全国同类地区提供可复制的经验范本。
更多农机行业研究分析,详见中国报告大厅《农机行业报告汇总》。这里汇聚海量专业资料,深度剖析各行业发展态势与趋势,为您的决策提供坚实依据。
更多详细的行业数据尽在【数据库】,涵盖了宏观数据、产量数据、进出口数据、价格数据及上市公司财务数据等各类型数据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