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告大厅网讯,在2025年的全球农业装备市场中,中国农机产业正经历深刻变革。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我国农业机械及零部件进出口总额达99.8亿美元,同比增长21.5%,其中出口额93.05亿美元(增长26.5%),进口额6.8亿美元(下降21%)。这一数据折射出中国农机产业在技术升级、政策引导和市场需求变化下的双重机遇与挑战。
中国报告大厅发布的《2025-2030年中国农机行业项目调研及市场前景预测评估报告》指出,当前,全球农机市场正从传统设备竞争转向"设备+服务+解决方案"的综合能力比拼。2021年启动的农机装备补短板行动成效显著,我国已具备针对不同国家农艺特点开发定制化产品的技术实力。例如,在非洲市场推出的抗高温多尘型中小型拖拉机,通过提升性价比与适应性占据主流份额。数据显示,这类产品在撒哈拉以南地区的市占率较2019年翻倍增长,印证了"技术+场景"的双重突破。同时,智慧农机领域取得关键进展:无人驾驶系统、精准喷药算法等智能化技术已达到实用化水平,部分企业开始向东南亚市场输出整套数字农业解决方案。
2023年行业低谷期暴露的产能过剩与同质化竞争问题,促使政策体系加速迭代。"优机优补""更新补贴"等差异化激励措施,推动企业聚焦高端产品开发。数据显示,大马力拖拉机出口占比虽仍低于发达国家(当前仅占出口总量12%),但年复合增长率达38%,反映出政策引导的有效性。与此同时,跨行业协同机制逐步建立:汽车制造企业的精密传动技术、电子信息产业的物联网模块开始深度融入农机研发体系,形成"主机厂+零部件供应商+数字服务商"的创新生态。
尽管整体增长强劲,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出口市场过度依赖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占比超65%),对欧美市场的渗透率不足8%,主要受排放标准(如欧盟Stage V)、噪声限制等技术壁垒制约。产品结构方面,进口农机中大马力机型占比达41%,而国产同类产品的油耗控制与可靠性仍存在差距。此外,产后环节机械化短板持续显现:2025年全国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虽提前实现75%目标,但烘干仓储、经济作物收获等关键领域机械自给率不足60%,制约了全产业链效率提升。
农业生产的低利润特性决定了用户对成本的敏感度。当前约43%的农户反映高端农机购置成本超出承受能力,而中低端设备普遍存在故障率偏高问题。这种矛盾要求企业必须在技术研发中兼顾"高精尖"与"接地气":既要突破液压控制系统、大马力发动机等核心技术瓶颈(目前国产化率仅58%),又要通过模块化设计降低维护成本。政策层面也需加强需求引导,如建立区域性农机试验示范基地,推动农艺农机深度融合。
来看,2025年中国农机产业正处于技术迭代与市场重构的关键窗口期。出口数据的增长曲线背后,既反映着定制化研发、智慧赋能等核心竞争力的提升,也警示着区域布局失衡、关键技术"卡脖子"等问题的紧迫性。未来竞争将聚焦于全产业链协同创新能力,唯有持续强化技术创新与农民需求之间的精准对接,才能在国际农机市场实现从规模扩张到价值创造的根本转变。
更多农机行业研究分析,详见中国报告大厅《农机行业报告汇总》。这里汇聚海量专业资料,深度剖析各行业发展态势与趋势,为您的决策提供坚实依据。
更多详细的行业数据尽在【数据库】,涵盖了宏观数据、产量数据、进出口数据、价格数据及上市公司财务数据等各类型数据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