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告大厅网讯,当前我国房地产市场正经历结构性调整,各地加速推进存量商品房收购工作成为重要抓手。据最新统计显示,截至2025年上半年,广西全区已完成2万套存量房收储,拉动当地商品房销售增速近10个百分点;广东广州、深圳等4城已转化保障性住房约2100套,涉及金额超14亿元。这一系列举措不仅缓解了部分城市库存压力,更折射出商品房市场发展趋势与政策导向的深刻变化。
中国报告大厅发布的《2025-2030年中国商品房行业市场深度研究及发展前景投资可行性分析报告》指出,在"以需定购"模式主导下,多地正通过市场化手段优化住房资源配置。2024年全国保交房会议明确要求库存较多城市可合理收购房源作保障性住房后,湖南娄底等地迅速响应,发布专项房源征集公告。这种政府引导的定向收购机制,既避免房企集中降价冲击市场预期,又为购房者提供更稳定的价格锚点。数据显示,郑州、重庆等试点城市周边新房价格已企稳,二手房挂牌量增速明显放缓。
各地正突破传统保障房范畴,在安置房、人才公寓等领域探索多元化应用路径。海南省最新政策明确将存量房源纳入城中村改造安置体系;深圳市则通过限定单套面积不超过65平方米的精准筛选标准,确保房源与保障对象需求高度匹配。这种"靶向收购"策略既提升资源利用效率,又有效解决新市民住房难题。统计显示,当前全国已有超60个城市建立收储机制,广西等地更将司法处置房源纳入统筹范围。
尽管政策成效显著,但收储工作仍需破解资金平衡等现实难题。以"重置成本"为基准的定价体系普遍使收购价低于市价30%-50%,这对财政可持续性提出更高要求。创新融资渠道、引入社会资本成为破局关键。部分城市尝试将已购房源用于文旅设施或社区配套,通过运营收益反哺项目资金缺口。这种模式既盘活存量资产,又为商业地产转型升级开辟新路径。
各地在收储主体培育、定价机制创新等方面不断突破:广西提出支持专业化收购机构发展;广东探索"政府+企业+金融机构"三方合作模式。这些举措不仅提升收储效率,更推动房地产行业从传统开发向资产管理转型。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全国商品房库存去化周期已较去年末缩短1.8个月,市场供需关系逐步改善。
来看,2025年商品房市场正经历由政策驱动的深度调整。通过存量收储、用途拓展等创新手段,各地在化解库存压力的同时,加速构建多层次住房保障体系。未来随着融资渠道多元化和运营模式成熟化,商品房将更多承担社会服务功能,推动房地产行业向民生属性主导的新阶段转型。这种转变既需要地方政府持续完善配套政策,也要求市场主体主动适应市场生态重构,在价值创造中实现可持续发展。
更多商品房行业研究分析,详见中国报告大厅《商品房行业报告汇总》。这里汇聚海量专业资料,深度剖析各行业发展态势与趋势,为您的决策提供坚实依据。
更多详细的行业数据尽在【数据库】,涵盖了宏观数据、产量数据、进出口数据、价格数据及上市公司财务数据等各类型数据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