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告大厅网讯,今年,中国西部基建领域传来重要消息——银川至巴彦浩特铁路(以下简称“银巴铁路”)跨明长城遗址连续梁成功合龙。这一关键节点工程不仅标志着区域交通网络的进一步完善,更展现了现代铁路建设在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与生态保护中的创新实践。作为包银高铁的重要支线,银巴铁路建成后将填补内蒙古阿拉善盟无铁路连接的历史空白,并为西北地区经济发展注入新动能。
中国报告大厅发布的《2025-2030年中国铁路行业发展趋势及竞争策略研究报告》指出,银巴铁路全长约115公里,其中由中国铁建大桥局承建的宁夏段站前2标段总长31.89千米,包含桥梁18.80千米和隧道1.217千米,桥隧占比达62.75%。此次完成合龙的跨明长城遗址连续梁全长177.5米,是全线施工难度最大的控制性工程之一。该区域位于贺兰山东麓地质过渡带,地表植被稀疏且遍布砾石,生态环境脆弱,同时需跨越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明长城遗址。这一双重挑战对工程技术与施工方案提出了严苛要求。
面对文物保护与生态保护的双重压力,建设团队采用“悬臂浇筑+智能监控”工艺,通过实时监测混凝土配比及浇筑精度,将合龙误差控制在毫米级。为减少对遗址的影响,施工现场设置了全封闭防护围挡,并严禁人员和机械进入保护区核心区。施工垃圾采取集中吊装处理,避免因风力扩散污染遗址环境。这些措施既保障了工程进度,又最大限度降低了对历史遗迹的干扰。
银巴铁路项目始终贯彻绿色发展理念,在明长城遗址保护范围内实施“零开挖”施工策略,通过优化线路走向减少地表扰动。同时,针对脆弱的生态环境,工程团队在沿线开展植被恢复计划,并建立生态监测系统持续评估工程影响。这种将文化遗产保护与生态保护深度融合的建设模式,为同类项目提供了重要参考。
银巴铁路建成通车后,内蒙古阿拉善盟首府巴彦浩特镇将首次接入国家高速铁路网。通过银川枢纽,当地可快速连通全国主要城市,大幅缩短与京津冀、长三角等经济圈的时空距离。这一交通动脉的打通,不仅为沿线资源开发提供便利,还将促进旅游、物流等产业协同发展,助力西北地区构建开放新格局。
此次银巴铁路跨明长城连续梁的成功合龙,是基建工程与历史保护协同发展的典范案例。通过技术创新和精细化管理,项目在保障施工进度的同时实现了对文化遗产的完整守护,为区域交通网络升级开辟了新路径。未来,这条连接历史与现代的铁路线将成为推动西北地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
更多铁路行业研究分析,详见中国报告大厅《铁路行业报告汇总》。这里汇聚海量专业资料,深度剖析各行业发展态势与趋势,为您的决策提供坚实依据。
更多详细的行业数据尽在【数据库】,涵盖了宏观数据、产量数据、进出口数据、价格数据及上市公司财务数据等各类型数据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