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告大厅网讯,自2023年全球光伏装机量突破350GW以来,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生产国正面临新一轮结构性调整。在"双碳"战略持续深化背景下,政策层面对产业竞争秩序的规范力度显著增强。8月19日六部门联合召开的座谈会释放出明确信号:通过全产业链协同治理与市场机制重塑,光伏行业将加速摆脱低价内卷困局,在2025年实现质量效益型发展转型。
中国报告大厅发布的《2025-2030年中国光伏产业运行态势及投资规划深度研究报告》指出,工业和信息化部等六部门强调强化产业项目投资管理,以市场化法治化方式推动落后产能有序退出。据行业统计,截至2024年底中国多晶硅名义产能已达380万吨/年,但综合能效不达标的老旧产线占比仍超过15%。此次政策明确将通过专项节能监察(已覆盖全国41家多晶硅企业)和投资准入门槛调整,加速淘汰高耗能、低产出的过剩产能。预计到2025年底,光伏产业链综合能效提升10%-15%,单位产品碳排放强度下降至国际先进水平。
会议直指低价竞争核心症结:当前组件均价已跌破0.7元/W关口,主产业链企业连续七个季度亏损。新规要求健全价格监测和产品定价机制,重点打击低于成本价销售行为。数据显示,7月以来硅料价格从历史低点6万元/吨反弹至8.5万元/吨,硅片环节利润率回升2-3个百分点。但需求端仍存变数——发电央企在组件集采中设置的内部收益率(IRR)要求普遍高于8%,成为制约市场复苏的关键堵点。
针对虚标功率、降低品控等乱象,政策明确将建立光伏产品全生命周期追溯体系。重点整治环节包括:组件功率衰减率超标的隐性问题(行业平均首年衰减率2%-3%)、逆变器兼容性认证缺失、BIPV系统防火等级不达标等。据测算,若全面执行新版IEC 61215-2024标准,将推动光伏系统25年生命周期内发电量提升3%-5%,加速行业从"规模扩张"向"质量效益"转型。
在海外市场方面,中国机电产品进出口商会近期发起的自律倡议已初见成效:7月组件出口均价环比上涨6%。但贸易壁垒持续升级——欧盟碳边境调节机制(CBAM)将光伏纳入征收范围,叠加美国《通胀削减法案》本土化要求,倒逼企业加速布局海外生产基地。值得注意的是,取消光伏产品出口退税的政策预期已引发产业链价格波动,预计2025年全球市场将形成"中国-东南亚-欧洲"三极产能竞争新格局。
本次六部门联合行动标志着中国光伏产业正式进入高质量发展深水区。通过全产业链调控、定价机制改革和质量标准升级三大支柱政策,行业有望在2025年内实现供需再平衡。但要真正破解内卷困局仍需市场力量与政策引导的协同发力:一方面需要央企投资主体适当放宽收益要求以释放需求潜力;另一方面企业须加快技术迭代步伐,在N型电池、钙钛矿叠层等前沿领域构建新竞争优势。随着政策细则落地和全球能源转型加速,中国光伏产业将在2025年迎来技术创新驱动下的结构性复苏。
更多光伏行业研究分析,详见中国报告大厅《光伏行业报告汇总》。这里汇聚海量专业资料,深度剖析各行业发展态势与趋势,为您的决策提供坚实依据。
更多详细的行业数据尽在【数据库】,涵盖了宏观数据、产量数据、进出口数据、价格数据及上市公司财务数据等各类型数据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