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告大厅网讯,开篇总述
截至2025年9月4日,中国光伏产业正经历深度调整期。上半年全行业面临产能过剩、价格战及盈利恶化等挑战,五大头部企业合计净亏损达172.64亿元,但技术差异化路径逐渐显现突围潜力。本文基于最新行业数据,解析重点企业的经营困境与BC技术引领的产业升级趋势。
2025年上半年,中国光伏产业遭遇全行业性亏损,隆基绿能、通威股份等五大头部企业合计净亏172.64亿元。其中仅隆基实现减亏(同比收窄超50%),其余四家企业均呈现亏损扩大或由盈转亏。据行业统计,多晶硅产量同比下降,电池片与组件产量增速降至15%以下,而产业链各环节价格较历史峰值下跌幅度达66%-89%,严重侵蚀企业利润空间。
核心问题集中表现为:
当前主流光伏技术路线虽推动效率提升,却因产品差异缩小加剧了竞争内耗。2025年1-6月数据显示,行业产能仍大幅超出需求,企业被迫通过“降低开工率”维持平衡,但未实现落后产能出清。例如:
行业专家指出,“唯有通过技术迭代淘汰低效产能,才能避免‘低端锁定’陷阱”。
在全行业低迷背景下,采用背接触(BC)技术的企业表现亮眼。隆基绿能与爱旭股份的数据显示:
BC技术的核心优势在于:
为破解行业困局,国家相关部门于8月召开专项座谈会,提出四大调控方向:
1. 加强产业调控:区分环节制定标准,电池领域以效率为核心淘汰低质产能;
2. 遏制低价竞争:通过质量认证体系限制劣质产品流通;
3. 支持技术迭代:鼓励BC、HJT等高潜力路线的产业化应用;
4. 引导市场预期:规范银浆替代等降本路径的技术验证流程。
政策与技术协同下,BC产品的溢价空间(较TOPCon高10%)及成本优势将加速行业出清,推动光伏产业向“高效化、高端化”转型。
2025年是中国光伏行业的关键转折点:传统产能过剩与价格战已逼近盈利底线,而BC技术凭借效率领先和差异化溢价开辟了破局路径。未来,政策调控将加速低效产能退出,同时技术创新(如贱金属替代、叠层电池)将进一步巩固中国在高端光伏市场的全球竞争力。行业需以技术标准为标尺,在规范竞争中实现高质量发展,避免陷入“内卷陷阱”。
更多光伏行业研究分析,详见中国报告大厅《光伏行业报告汇总》。这里汇聚海量专业资料,深度剖析各行业发展态势与趋势,为您的决策提供坚实依据。
更多详细的行业数据尽在【数据库】,涵盖了宏观数据、产量数据、进出口数据、价格数据及上市公司财务数据等各类型数据内容。